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71|回复: 2

[安溪新闻] 安溪蓝田深山中藏着3000人大剧院 因老化或将拆除(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置时,宽敞通风的剧院成了茶农晾茶的好地方
二楼狭窄的走廊

      东南网-海都报闽南版5月6日讯(记者 张帆 林继学 谢向明 文/图)从泉州市区驱车前往安溪县蓝田乡的进德村,近3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是蜿蜒盘旋的山路,连绵起伏的群山,还有春茶弥漫的芳香。

      村庄虽小,且地处偏僻,却藏着一个大大的剧院。在过去的近40个春秋里,每逢年头年尾,这里都会上演各种大戏,一连几天,把三乡五里的人都引了来,热闹非凡。

      然而,因为年久失修,大剧院已经有些摇摇欲坠,木制的楼层已经无法再承受热闹的人群。村里正盘算着拆了它,改建成活动中心。以后,那些记忆中的旧时光只能在照片里寻找了。

通往二楼的楼梯,古香古色

      云雾缭绕青山前 有座三层大剧院

      大剧院静静地坐落在村中的一隅,对面是云雾缭绕的青山。占地1500多平方米,白墙黑瓦,气势雄伟,村民说,这是村里最大的建筑,三层的大剧院,能容纳3000人。每逢年头年尾,这里都会上演社戏、歌舞剧、古装戏、歌仔戏等,有时还有放电影,三乡五里的人都会赶来凑热闹。

      然而,历经40年风雨,它已经老了。一楼的靠椅早被拆除,二楼的地板也已有些松动。站在三楼,可以近距离观察屋顶长长的横梁,当年就地取材,用的都是一整棵的杉树,如今,剧院里最结实的就是这里了。

      一阵凉风从边门灌进来,刚采摘完春茶的茶农把嫩绿的茶叶铺在地上,清香扑鼻。老茶农姓黄,今年74岁,他说自己每年都要到这里来看戏。

      进德村过年是在农历二月十五,村民乡村巡游后,便举行戏曲表演,一连几天。村里的男女老少簇拥着挤进剧院,一二楼都站满了人,大家全神贯注地观看着台上的戏子拂袖雅唱,会场里时时回荡着掌声和喝彩。

      相传很久以前过年逢兵乱,村里人都逃难去了,便没有举行盛大的过年庆典。等战事平息回到村里,已经是农历二月,于是便在这个时候过年。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云雾缭绕的青山下,白墙黑瓦的大剧院
楼梯口有块精美的石刻

      废弃墓碑做墙基 精美图刻满石柱

      其实,当初建大剧院是为了方便群众开会。

      上世纪60年代末,老村支部书记王福志在泉州公安支队当兵,很喜欢到泉州中山路上的群众戏院看戏。退伍回村后,他发现村里经常在露天开群众大会,一遇下雨天,大家就得撑着伞开会。很多群众提议干脆在村里建个大剧院,既能开会又能听戏曲。

      所以,1973年,王福志凭着自己对群众戏院的印象,拟了大剧院的草图,带领村民建起这座大剧院。

      “那会儿,石料不够,有村民提议用村里的墓碑来建。”58岁的村书记林尚信说,当时,正是“破四旧”时期,村里很多墓被破坏了,村民把墓碑集中起来,做墙基和柱石。村民回想起来,都颇为感叹,“没有人能想象,墓碑集起来有那么多。”

      因此,仔细看剧院的石柱,几乎每块石头都有镌刻的痕迹,楷书、篆体、行书、小篆……各种字体。二楼楼道的扶手,用的是墓园特有的烛石,一看就是清朝墓石上的图刻。

      “现在很多地方出现老化,墙体也有些倾斜,今年底或明年打算把剧院拆了,建成老人活动中心和村委会办公楼,但是这个舞台一定会留下。”林尚信说,大剧院在建筑之初集合了很多村民的力量,见证了一段历史,虽然舍不得,但是恐怕只能拆除。

      来源:东南网
发表于 2012-5-6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或将拆除?为什么不是将装修重修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0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说的前面都帮我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