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25|回复: 0

[安溪新闻] 安溪金榜布袋戏第五代传人 “假宜真”戏班主想收徒传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5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班主林海良

  一个小舞台,一位老艺人站在幕后,一边手托木偶在台上变换各种姿势,一边扯着嗓子,抑扬顿挫地唱和……

  日前,在安溪虎邱茶文化旅游节上,这场土味十足的布袋戏引来围观。  

  这位64岁的老艺人名叫林海良,是虎邱镇金榜村“假宜真”戏班第五代传人,从事布袋戏演出数十年,他乐在其中。但一提到技艺后继乏人,他又不免忧心忡忡,为此打算开门纳徒。


金榜布袋戏

  金榜布袋戏流传上百年

  谈起金榜村布袋戏的来历,老林讲述了一个颇具传奇的故事。

  话说清代,身为秀才的林家祖上赴京赶考,夜间投宿客栈,梦仙人指点:“功名在掌中,状元手上出”。他醒来后茅塞顿开,只要靠一双手,照样可成就一番事业。他于是弃考,前往泉州市区学艺若干年,后回家创制了独具特色的金榜布袋戏,并代代相传,到林海良已是第五代。

  虎邱镇文化站周清钦介绍,该镇金榜村是有名的“布袋戏之乡”。布袋戏又被称为掌中木偶戏,自泉州市区传入该镇金榜村已有100多年,无论佛事活动,还是新屋落成,村中人多会请布袋戏演出,以图个好彩头。


道具

  就地取材编排新剧本

  作为班主,林海良是“假宜真”戏班主演,他嗓音好,可唱男女老少之不同角色。负责鼓乐伴奏的是他的两个同学,他们曾是小学老师,因喜欢布袋戏而加入戏班,锣、鼓、钹、唢呐、二胡、笛子、萧等,样样精通。

  林海良表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古代小说和戏曲,比如《三国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再生缘》等。

  他从小熟读古书,在他看来,只有把原始故事领会透了,表演才能真情实意。演出中,他擅长加入古语、古诗词、古对联,往往能为表演起到画龙点睛或插科打诨的作用。

  近年来,林海良在传承表演布袋戏传统曲目的同时,注重对新时代布袋戏的剧本内容进行创新、编排和表演。2008年,他结合虎邱茶叶黄金桂的发源历史,创作新编布袋戏《黄旦记》,被录入《魅力泉州》电视栏目中。

  老艺人想收徒传技艺

  在虎邱镇金榜村,包括“假宜真”戏班,目前还活跃着五家布袋戏班。不过,相对鼎盛时期的二十个戏班而言,布袋戏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

  一个戏班一般三五人,多由家庭成员组成,往往是祖孙、父子、夫妻、母女、兄弟同台演出,技艺也是代代相传。演出的装备相对简陋,舞台是一个两米长、一米五宽的戏棚,木偶头等道具装入箱后即可挑担出行。

  老林的戏班最远去过南安、晋江等地。一个月最多可演出二十多场,淡季也就十来场,一场演出两个半小时,收入三四百元,全团人分,一人也就几十元。并且,随着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布袋戏演出市场越来越不景气。因此,光靠演出无法保证稳定收入,林海良的主业还是种茶,以养家糊口。

  虽然布袋戏在林家已传承五代,但林海良的儿子并没跟他学艺。林海良理解儿子的行为,毕竟,演出挣不了多少钱。林海良担忧这门技艺可能后继无人,为此有意收徒。如果年轻人对此感兴趣,他乐意教授,将金榜布袋戏的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来源: 泉州网-东南早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