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章桂林)“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涉及斗笠和蓑衣的诗句,斗笠和蓑衣几乎成了诗人的某种精神寄托。在我县长坑乡,就有一个自清雍正年间起就远近闻名的斗笠村——下林村。
家家都会编斗笠
走进长坑乡下林村,只见村边翠竹环绕,幢幢漂亮的楼房掩映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因编织斗笠而出名,被称为“斗笠村”。在村支书王金冬引领下,记者找到一位正在家里削篾编织斗笠的大伯王德稳。今年69岁的他尽管视力不太好,但织起斗笠却相当娴熟流畅。王大伯告诉记者,编织斗笠要经过砍竹、裁竹、削篾、编框、垫尼龙薄膜等多道工序,斗笠规格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阔大如伞。以前下林村每到农闲,随处可见聚在一起编织斗笠的人们。当时,斗笠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每逢圩日,村民都将织好的斗笠拿到长坑街道及邻近的尚卿、感德、蓝田等乡镇销售,甚至还销往福州、宁德、泉州等地。据王金冬介绍,斗笠编织工艺是下林村的“传家宝”,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近千人家,家家户户都会织斗笠。
民间工艺面临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村,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身影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斗笠也已逐渐淡出市场。下林村有句俗语:耕田够糊口,编织合零用。销售斗笠曾经是下林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最好卖的时候一天可卖出80-90顶斗笠,每逢耕作季节,由于订做斗笠的人较多,一家大小经常要加夜班织斗笠。”王大伯说,八十年代初期,一顶斗笠可卖4毛钱左右,一天大概能织6顶,这样算来,一天也能挣到3块钱左右。到了九十年代后,每顶斗笠可卖到2元多一点,但销量逐渐下滑;九十年代中后期,斗笠市场已逐渐萎缩,织斗笠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的下林村,只有几个老年人没有丢掉老本行,闲时仍然编织斗笠,他们不再把它当作主要经济来源,只是想让这“传家宝”不失传。采访中,下林村的许多村民表示,编织斗笠这门传家绝活慢慢消逝,很是可惜,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来抢救这门技艺。
【责任编辑: 陈永坚】
来源: 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