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远方(左)和温地凤(右)初中开始就是好同学,情似姐妹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7月19日讯(记者 庄奕烨 叶碧玉 吕波 实习生 蔡梅莹 李玲玉 许德华 陈秋惠 文/图)上午十一点多,安溪沼涛中学,补课的学生们开始三三两两走向食堂。与往常一样,高三10班的温地凤早早地在食堂门口候着高三8班的陈远方,一起去吃饭。两年来,这对从初中开始就情同姐妹的“老同学”一直是搭伙吃饭。这样,“菜不会浪费,又省钱!”
在沼涛中学,学生的饭费和菜金是分开的:饭费是每学期统一定额缴纳,菜金则按月交付。荤素四个菜一份2.7元,一个月大概要花130元。为了省钱,温地凤和陈远方俩人共用一份菜,每人各交一个月的菜金,“这样省了将近一半的菜钱。”
沼涛中学高三年段有12个班,近700名学生,温地凤和陈远方都在文科班,成绩都不错,能排到年段前十。虽然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但温地凤和陈远方都努力地朝着远方的目标前进。陈远方说,自己的名字是当教师的伯父帮她改的,是想让她“像大鹏一样,飞出故乡的古厝,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
温地凤:想当英语翻译 赚钱让妈妈享福
“如果能拿到学长们的辅导书、材料,或者有经验的学长、老师给点拨点拨,兴许英语成绩能提上来。”
温地凤的家,在金谷镇金东村。在乡民眼里,湖北籍的温妈妈是一个“外来媳妇”。2008年,温爸爸患病过世,一家三口的重担就全落在温妈妈肩上。平时,温妈妈务农种茶。一年四个茶季,也能出个几百担的茶青,可外安溪的茶青,价格总上不去,收入并不高。农闲时,温妈妈会揽些服装回家做,补贴家用;但今年服装生意不好,加上患眼病,温妈妈的缝纫机已经好几个月没开动了。
在一些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小女儿温蓝凤到惠安读了小学,算是为家里减轻了一些负担;但今年赶上温地凤升高三,花销又随之增多。发愁的温妈妈,正盘算着去摆地摊。
最让她欣慰的是,两个女儿都很乖很懂事。“瞧,我这身衣服,就是地凤给买的!”温妈妈说,刚好学校给地凤发了奖金,她给妈妈买了一套衣服,自己却舍不得买。“地凤很乖,学习用功,成绩也从没落过年段前三。”学校书记吴开发说,地凤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她很乐观,对未来很有信心。
温地凤说,希望自己明年能考上厦大的外语类专业,毕业后找个翻译类的工作,“让妈妈好好享福!”只是现在,最让她头疼的是,英语成绩难再进一步提高。她想,如果能拿到学长们的辅导书、材料,或者有经验的学长、老师给点拨点拨,兴许英语成绩能提上来。
陈远方:爱看文学刊物 只能到书店蹭
“有时候学校需要订阅些辅导材料,比如高三的配套材料,六个学科就要500多块钱,都抵得上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陈远方的家,在蓬莱镇彭格村,清水岩边。虽然离安溪县城不算远,但她已经个把月没舍得回家了。那是一座位于半山腰的古大厝,门前的梨子树结满了果子。陈远方一脸幸福地说,这是爷爷种的树,果子虽小,可用盐水煮着吃,味道还不错。
如今,古厝里只住着陈远方和爷爷奶奶,她是他们抱养来的孩子。爷爷做些冥纸卖钱,奶奶则在茶季帮工采茶,日子马马虎虎能过,但远方的学费、生活费,则要靠伯父和叔叔帮忙。
到了高中,由于是特优生,远方的学费,学校帮忙给垫了,“生活费和零花钱就是伯父和叔叔定时给。”即使如此,陈远方手头也经常是紧巴巴的,“伯父和叔叔都有家庭,儿女们都在上学,经济压力很大。”
陈远方说,自己写作不好,平时喜欢看些《青年博览》、《读者》之类的杂志刊物,以增加作文素材,但不舍得买,都是变着法子和好朋友温地凤一起去书店蹭书。“有时候学校需要订阅些辅导材料,比如高三的配套材料,六个学科就要500多块钱,都抵得上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舍不得往返路费,远方很少回家,所以每次回家,“见到爷爷奶奶特别的亲!”
来源: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