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山水资源丰富。近年来,安溪县不断做足山水文章,一些特色养殖业悄然兴起,推动茶乡群众走上致富路。
“老三篇”养出新花样
养猪养鸡养羊一直被称为茶乡养殖的“老三篇”,如今,在茶农手里正被鼓捣出新花样。
“市场上1斤南江黄羊羊肉已达到50元,还供不应求。”该县祥华乡和春村上官碧寿,利用村里的荒山,养起黄羊,养殖规模已达300只,还在不断扩大。他说,羊放在山上吃草,没有喂养任何饲料,纯天然的羊肉,附加值自不用说。据测算,一只成羊出栏可获纯利润500元以上。
多数茶农表示,茶园改良土壤,提升茶叶品质,羊粪成为施肥的最佳选择。据了解,许多羊粪从内蒙古远道运来,本地羊粪更是供不应求。目前,一袋50斤的干羊粪售价20元,并有上升趋势,发展养羊业,仅羊粪一项,就有不小收益。
在位于城厢镇同美村的阆苑岩上,松香苑生态农业园发展茶园养鸡,所产绿鸡蛋远销厦门、泉州等地。生态农业园园主刘秋玲介绍,300多亩生态茶园采摘后,把5000多只黑羽鸡分散到茶园放养,等茶树快发芽时,再把鸡放养在山林里。这样,既可给茶园松土,增肥,又能去除虫害。“利用动物和自然的食物链,依托山林、茶园,实现鸡和自然的有机循环。”
同样是养鸡,湖上乡盛富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谓——土里种出“招财树”,树下喂出“金凤凰”。
“我们养的是‘高山凤凰’茶叶鸡,散养在海拔700米的高山之上,以稻谷、高山生态有机铁观音茶叶及山林中的野生物等为主要食物。”盛富村委负责人黄开远介绍,在饲料中加入铁观音,降低茶叶鸡的胆固醇,虽然含有很高蛋白质,但胆固醇只是正常散养土鸡的一半。“首期试养的1000多只茶叶鸡,早被预订,正在扩大养殖规模。”
近年来,安溪县大力实施退茶还林政策,生态得到较好保护,为养殖业发展提供条件。该县“猪—沼—茶”模式成为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茶业做好养殖业,不仅能为茶农增收,而且有利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特种养殖成“新宠”
“许多村民都想入股养殖,等机会成熟后将带领村民们大规模散养。”安溪县御珊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水元说,包括悦华、荣誉等星级酒店都表示要进货,价格每斤不少于1200元,收益“钱景”非常看好。
距离安溪县城区60公里的长坑乡珊屏村,2011年6月成立御珊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引进仔鲵170余尾进行试养,目前存塘160余尾,大的已达2公斤以上,大多数在1.2公斤左右。
刘水元介绍,全部建成投产后,计划每年引进仔鲵500尾进行饲养,除留作备亲鲵后外,每年可生产商品鲵300尾,预计出产量可达900公斤左右,年产值可达180万元以上。
而参内乡圆潭村养鸽场负责人谢芹强说,现在平均每天有200多只乳鸽出售,每月都有6000多只乳鸽“飞”向酒店餐桌,发展肉鸽养殖市场前景巨大,该养殖场目前正在扩大养殖规模,建鸽舍、买种鸽。
相对于养娃娃鱼与养鸽,龙门镇溪坂村村民正靠着养殖牛蛙使生活越来越红火。村原党支部书记蔡金水说,石材业的全面退出,让溪坂村的山披上了新绿,生态变好了,村民们靠养殖牛蛙找到新的致富路。
养殖户施连火是最早引进牛蛙养殖项目的农户之一。他说,目前溪坂村像施连火这样的牛蛙养殖户有近30户。最多的农户年产牛蛙5000多公斤,最少的也有五六百公斤。如今,养殖户们已不满足于之前替经销商“代养”牛蛙了,正着手进行种苗繁育,村里将建立牛蛙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本村及邻村的养殖户“抱团”闯市场。
业界人士分析,特种养殖已成为茶乡农民增收又一亮点,致富“新宠”,但总体规模还是偏小,期待越做越大,成长为相关产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好山好水好养殖
据了解,陕西汉中大鲵养殖大户夏炜,大鲵养殖用水都是抽取自地下水,而御珊泉大鲵养殖用的是山泉水。“本来大鲵适应环境要三个月才能进食,不想第二天就进食。”夏炜感到奇特,千里迢迢到安溪考察,“有这么好的山水资源,养殖成本自然降低不少”。
“蓝田森林覆盖率高,特别是茅草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非常适合梅花鹿的生长。”经销茶叶的章清扬想回乡搞养殖。他介绍,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在朝天山下养殖梅花鹿,但由于合伙人意见不够统一,管理不善而散伙。
他说,近几年,家乡生态环境保持更好,准备回乡继续养殖梅花鹿,发展养殖业,并将与朝天山森林公园开发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目前驯养证正在紧锣密鼓办理中,马上就可以进场养殖。
走访中,养殖户们都说,“茶乡好山好水好养殖,只要能落户,就能致富。”
安溪县农事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山水资源的丰富自不用说,而且,随着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不断深入,大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不论是传统养殖业发展,还是特色养殖业兴起,都会体现出生态效益。
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注重提高饲养技术,全面做好市场供需调查,科学合理饲养,准确把握市场,定能确保良好的经济效益。“绿土地养软黄金”,科技的助推,养殖产业链的延长,将成茶乡群众致富新亮点。(林育君 罗剑生)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