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孝周,字舒斋公,晚清秀才,清同治四年太学生,自幼聪颖,秉承庭训,随父立志学医,后再拜湖头名医王桂仙为师。孝周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采集众方,精读内、难、伤寒论、金匮、千金等,外台诸家学说,以及温病针灸、医宗金鉴、医学心语。1887年在东溪福庭街投资600两银元,在“德安堂”诊所的基础上创办东溪第一家医药兼备药铺——“义安堂药铺”。店铺面积53平方米,设备齐全,药类繁多。孝周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疗疾多奏神功,儿科麻痘惊疳、内科、妇科,多科精研,“判生死起沉疴”,当时享有“神医”的盛誉。孝周把医术传授其子嗣保、嗣璇、嗣经。
嗣保学成后,于1900年2月12日到厦门开元路帆疗街开创“义安堂”医药局。嗣保矢志弘扬家传医学,在鹭岛参加厦门市国 医研究会中医公会,与国医研究会会长吴锡璜(吴瑞甫)先生交情甚笃,深受吴先生尊重,经常交流研究医学问题。他研究仲景伤寒、金匮、温病学等病理,尤其精研歧黄之术,博得好评。嗣保认为临证通过答辩,方每奏奇功神效,而起沉疴于倾。国 民政 府十九 路 军入闽时,连 长李育才不幸染病,请嗣保施治,果然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李连长赠一匾额曰:“卢扁复生”,赞颂嗣保之医功。当时,厦门市民有许多疑难杂症、危重险疾,经过嗣保医治,许多人化险为夷,重复新生。有一些安溪乡亲因为经济困难,嗣保也及时给予医治,随叫随到,甚至送医送药,深受市民的拥戴。一些家属和患者纷纷赠送 “神医”、“医德可风”、“仙手佛心”等匾额,颂扬其医德。1926年,国 民政 府发动北 伐战争,军 阀混战,厦门社会不稳定,嗣保把“义安堂医药局”移迁鼓浪屿内厝澳东路。1936年春,厦门市台胞吴天赐的夫人病危,先后延请中西医调治无效,生命垂危,许多医生束手无策,后请嗣保诊治,嗣保经过望、闻、问、切,洞悉症状,断为真寒假热,用张仲景的经方,遂起死回生。台胞吴天赐深感先生救治之恩,赠一匾额:“长沙再世”。嗣保医誉鹊起,诊务极其繁忙,求诊者日以百计。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嗣保中年英逝,医术传长子天佑。
天佑小时随父到厦门鼓浪屿学习,先后在厦门大同小学、英华书院和集美中学求学,后来返回家乡,在安溪一中就读。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天佑,耳濡目染,对中医药很感兴趣。1947年祖父孝周年迈,嗣保、嗣璇、嗣经又先后中年英逝。孝周深虑其毕生之宝贵医学经验失传,有意让天佑继承其医学薪传,故对天佑训勉有加。晨昏督促其背诵“脉学捷诀、药性赋、汤头歌诀、针灸秘验”,经常带他临床实践。天佑勤勉好学,虚心求教,医德高尚,村民有病,不管刮风下雨,半夜三更,随叫随到。1947至1955年承接东溪“义安堂”诊所,1958年参加晋江专 区中医第六届进修班学习,任班 长;后又参加晋江专区针炙师资班培训,又任班长,参加编写针炙讲义教材,派任晋江专区“西学中乙型脑炎训练班”,任辅导员,学业完成后分配到蓬莱华侨医院工作。1980年调往金谷卫生院东溪分院工作,携带敬坚、敬敏、敬源继承医学世家衣钵。敬敏、敬坚、敬源分别在厦门、北石、东溪等地开办“义安堂”诊所(药店)。他们勤于钻研,服务态度良好,深得民众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