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安溪县城区大湖果林场的柿子丰收,柿果又卖了好价钱,鲜柿子每公斤售价5元,制成柿饼更是高达30元,而且供不应求。可在金谷、蓬莱、湖头等乡镇的部分村庄,不少柿子却烂在枝头,无人采摘。同一种水果却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
“后垵柿饼”品牌出效益
安溪县城厢镇砖文村,69岁的谢论德从事柿饼加工已有50多年,是砖文村最有名的柿饼加工大户。“我们村自古就有加工柿饼的传统,早期加工户有四五十户,每户年加工柿饼都在一两千公斤,多的有两三千公斤。”谢论德说,他家有一片70多亩的油柿林,每年加工柿饼两三千公斤,每公斤柿饼利润在12元以上,仅加工柿饼一项,年收入近4万元。今年柿果大丰收,预计可多收柿饼十几担。
谢论德介绍,每年霜降至小雪这段时间,是油柿鲜果采摘的最佳时节。加工油柿要选择颗粒大、生熟适中的鲜果,刮皮后,经“晒果→捻乳→揉果→倒籽”几道复杂工序,方可加工而成。加工柿饼是个精细活,刮皮时,要做到皮薄,外形圆平;晾晒时,要讲究火候,至少要经过5次的反复揉捏,柿饼才能柔软、甜度适中。柿饼贮存一般以陶器、瓷器贮存为佳,贮存过程中,还要经过多次的翻晒、晾风,方可保持品质风味不变。
谢论德说,他们村原来几乎家家户户加工柿饼,坚持到现在的就只有十几户了。为了让后垵柿饼加工这一珍贵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老谢的儿子、儿媳及孙子也都学会这门手艺。
整个砖文村每年可制柿饼3万多公斤,但年年供不应求,省内主要销往泉州、厦门、福州一带,省外主要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有的还出了国门,销往东南亚各国。
蓬莱柿树仅当遮阳伞
柿子很久以来就是安溪县城厢镇的“金果子”,而在该县蓬莱、金谷镇一带,却只是茶园里的遮阳伞。蓬莱镇也是安溪县油柿的主产地之一,柿子年产量也在全县前列。一样的品种,为何蓬莱的柿子无人采摘呢?
“只要你愿意动手,树上的柿子随你摘。”走进蓬莱镇吾邦村,林老伯提及家前屋后那两棵挂满红柿的柿子树,竟然没有丰收后的喜悦。
“现在我们村平均每户家庭都有一棵柿树,过去比较稀奇的柿子现在已经不稀奇了。”林老伯家原有5棵柿子树,前几年因为柿子不值钱而砍掉了两棵,现在这3棵柿子树,每年产果都在一两百公斤,自己吃不了,送人还没人要,只好让它烂在树上。
林老伯说,无论是在他们村还是在整个蓬莱镇,现在已很少有人把柿树当作经济作物来管理了,许多种植在茶山上的柿树被砍掉,余下的则是晴天采茶时给采下的茶青遮阴用。
油柿深加工前景喜人
安溪县农茶局副局长宋建设介绍,安溪县油柿品质优等,口感好、易栽种、病害少、产量高,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种植。目前,全县种植面积有7万多亩,年产量8300多吨,分布范围很广。然而,由于柿子成熟期集中又容易腐烂,加上安溪县目前从事柿子深加工的企业和个人很少,导致柿子价格不如萝卜青菜,烂在树上就不足为奇了。
“柿子全身都是宝。”安溪县凤峰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大才介绍说,油柿果实色泽鲜艳,味甜汁多,除了鲜食外,可制成柿饼,可加工成柿霜含片,还可代替粮食酿制果酒。柿树木质致密坚硬,纹理美观,可制高档器具。柿果及其加工品,还有医疗作用,可治肠胃病,可止血润便,对降低血压有一定作用。柿蒂可治呃逆及夜尿症,柿霜可治喉痛、咽干、口疮等。
林大才说,柿子保鲜期短,不容易贮运,因此以鲜食鲜销为主。但可以深加工成柿露酒、柿露小香槟及柿叶茶等,而且在该县油柿加工工艺已经成熟,希望柿农向深加工方向努力。目前,安溪县只有凤峰农副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开展油柿深加工,几年前已试产成功,但尚没有大量上市。如果大规模投产的话,加工厂每年可消化很多滞销的柿子,帮助该县柿农增加收入。
柿子挂在树上无人问津,白白烂在树上很可惜。宋建设建议,油柿生产应朝集约化、规模化的目标发展;鼓励油柿生产专业户走联合生产、加工之路,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促进油柿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油柿产业应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把分散的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林爱娥)
来源: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