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江大桥
泉州网-泉州晚报讯 (记者罗剑生 通讯员洪金示 文/图)在安溪城厢镇雅兴村和官桥镇碧一村交界处,有一座建于民国初期的石拱桥——澳江大桥,这里曾是安溪、南安、永春到厦门出海经商的必经古道。如今,这一古驿道被安厦高速公路大桥穿腰而过,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与古驿道交相辉映,见证了世纪交通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曾经商贾云集
澳江大桥下游有一古渡口,曾是永安、大田、德化、南安、永春外出经商的必经之路,通海的中转站。
在渡口的码头位置,有座小庙“临江殿”。殿内仍保留诸多与渡口有关的石柱上的对联,如:“临下无言昭显赫,江中有渡济生灵。”住在附近80岁的许安老人对记者说,临江殿历史悠久,年代已无从考究,听父辈们讲过,有渡口时,就有这临江殿了,临江殿也因处在渡口而香火旺盛,影响甚广,当时往来人员就在这里祈求出行平安顺利。
在临江殿对岸的溪边,还留有一块清嘉庆年间镌立、刻有“众等公议”等字样的渡船碑,现已被泥沙杂草掩盖。据安溪县志记载,石碑上刻有:“舟楫之利,本以通往来,近因子侄纷更多事,兹众等公议,定:澳水安流一文;满牛皮石二文;大水难渡,听其对约甘愿。公定如此,倘有违者,就近闻知,众等自当督责,决不宽恕。许家众等谨白。”据了解,石刻中的“许家”当时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雅兴村。当时村民通过公议,按水位收船资,定出大家认可的过河价格。“沿江而上就是湖头,顺江而下就是刺桐港。”雅兴村78岁的老人倪武君介绍说,从湖头运来的木炭、茶叶、瓷器、杉、竹、石灰、山货,泉州运来的布匹、药材、盐、海产、面粉等,都囤积在这个中转站,然后由陆地运往龙门、官桥、西坪、尚卿等地。该地的货物,也由渡口经过刺桐港销往世界各地。
倪武君说,江边是商行林立的澳江街,设有杉行、典当、旅馆,非常热闹。南来北往、横贯东西的商贾们,就是从这渡口上卸下他们的货物,又带着不同的需要重返他们的故乡。
今朝回归宁静
渡口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实不能一日无桥,人们就在中渡口上游的地方建桥,原名盘石桥,后因桥跨澳江而得名“澳江大桥”。这座石拱桥始建于民国初,两度被水冲毁,两次修复重建,历尽沧桑。
据雅兴村村民86岁的许大连老人介绍,听父辈讲,当时有一商人在渡船时,因摆渡人的态度恶劣而发生争执,他发誓若能发达,一定来这里建一座桥,方便人们出行。后来这一商人远渡南洋,发家致富,并发起募捐,回来建桥。
许大连介绍说,他的父亲是位石匠,技术高超,曾参与澳江石桥的建筑,当时的桥墩成筏形,桥面都是用十几个人才抬上的长条石。澳江桥的建起,使天堑变通途,石桥上行人如织,各地商贾来往频繁,人们的生活也日渐富裕。后因石桥的高度不够,泄洪受阻,被洪水挟带的大树冲坏。
1920年,侨胞再次集资重建此桥,桥长120米,宽6米,高18米,3孔,桥两侧扶栏、望柱均有雕饰,为民国期间在安溪县境内的最大石拱桥。1984年,雅兴公路开通后,曾利用为公路桥。1999年,因受台风影响,该桥再次被洪水冲毁。翌年,修复澳江大桥定为南安、安溪两地开展山海协作项目,进行重建,取南安、安溪的安字,改称为“双安”大桥。
如今,澳江大桥没有了南北往来商贾云集,像一位时光老人一样,渐渐回归宁静。但它依然是城厢镇雅兴、码头、上营、霞保等村,以及蓬莱通往与官桥、厦门的交通要道,是历史、文化和使用价值的完美融合,也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一份宝贵财富。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