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水泥大道,让灶坪村村民走出深山,走向富裕。 (邱和军 摄)
春茶开始上市,安溪县龙涓乡灶坪村老茶农陈庆山比往年更加忙碌起来。
一担担新鲜的灶坪茶叶,正在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这主要得益于省派驻村扶贫干部黄如炫主导的一场为期三年的修路“攻坚战”。
2011年年初,龙涓乡灶坪村被确定为省级帮扶村。两年多来,深山里的小乡村铺上宽阔的水泥路,进出更方便,致富视野更开阔;村里办起了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不愁销路,价格翻好几番;新疆牛坐了火车转汽车,进村落户,一头牛一年盈利数千元……踏上致富路的村民们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
开山门 辟新路 致富有门路
老陈膝下四个女儿在福州各自经营一家“六益”茶行,他自己坐镇灶坪村收茶、制茶,依托自建的大型冻库,根据女儿各自的需求量统一调配发货,二女儿陈晓叶名下的茶行已经到了数百斤新茶。“路通了,茶叶走出门,价格自然高了。”老陈父女俩都说。
“地无三尺平”,是灶坪村多年来的真实写照。这个地处安溪与漳州市华安、长泰三县交界的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19个自然村散落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两边。全村各自然村之间连接的道路总长达70多公里,只有8公里道路硬化,其余都是山间小道,“富人”进不来,好茶难出去。
“福州出发双向八车道,两个半小时到达安溪县城。离开安溪县城,双向六车道十多公里后,公路变成四车道;又二十多公里后,公路就变成两车道,三十多公里后,面前的是一条仅有一车道的小水泥路,刚到村口,仅存的小水泥路也戛然而止,前面的车辆拖出了满天尘土,迷离了眼睛,仿佛路已经找不到了。”来灶坪村报到的当天晚上,黄如炫这样写下了第一篇驻村日记:村如其名,每座房子就像是在锅灶一样大小的平地上盖起来的,房前屋后都是茶树,连接每家每户坎坷的黄土小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山。
接下来的农户走访,更让黄如炫这个“新官”下定决心: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修路。
驱车行驶在新修的水泥路上,远处高山云雾缭绕,茶园绿景尽收眼底。“走这条12公里长、7.5米宽的出村主干道,从灶坪村到长泰县城只需半个小时车程,一旦连接‘厦成高速’,灶坪到厦门驱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的茶叶踏上快速路,物资进出更为便捷,灶坪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山门’。”采访中,灶坪村村委会主任陈水胜告诉记者,原来灶坪是被交通遗忘的村落,如今由龙尾变成龙头。
殊不知,当初提出投资数百万元修这条主干道时,黄如炫遭到不少白眼。陈水胜告诉记者,尝到主干道通车带来的便利后,村民们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开春以来,一条条浇灌出来的水泥路正通向各个自然村。“全民修路”,给在灶坪村驻点两天的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引进牛 卖出茶 增收比绝招
“从新疆回来?买的牛刚到?我们现在就过去看看你的牛!”虽然已是晚上9点半,黄如炫挂了电话,拉着记者顶着小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养牛大户张明金的牛棚赶。
坐了几天几夜的车,近30头新疆牛已经是疲惫不堪。“投料要适当,要有助于消化。”黄如炫一边打着手电筒检查每一头牛的身体状况,一边提醒张明金要注意帮助牛尽快调整过来。当初正是在黄如炫的引导下,张明金大胆地扩大养牛规模,年收入一二十万元,如今又打算投入数十万元建新的牛棚。
路通了,山门打开了,除了养牛,养猪、养羊、养鸡、养鸭,走生态路线的山坡养殖在灶坪村蔚然成风。就在陪同记者走访两户养猪能手时,短短两三个小时,黄如炫打了十多个电话,联系从宁德一个农场引进油茶树苗。村委会主任陈水胜告诉记者,村里开辟10亩试验区,引导村民因地制宜试种植淮山、高山芥菜、油茶等适合灶坪的经济作物,发展多元农业,为农民增收打开更广阔的前景。
当然,灶坪的最大优势,还是种茶,茶园7000多亩。茶叶成为当地第一产业。2011年春,村民们成立了“灶坪”和“石古亭山”两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力推自己的品牌,翻开灶坪茶叶经济新的一页。
“以前是单打独斗,从种茶、管茶、采茶、制茶、卖茶一个人或一家人‘一竿子到底’,一斤毛茶不到20元。”灶坪茶叶合作社制茶师老陈告诉记者,以前灶坪茶叶质量不好,再加上路不通,茶叶难以走出去,价格自然低贱。“合作社运作后,去年秋茶每斤茶叶的平均价格提高到了200元。最高价卖到400多元,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合作社规范、完善的运作下,茶叶初制质量大大提高,茶叶价格今非昔比,参加合作社的茶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灶坪茶叶走出大山。
来源: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