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困窘生活,娇娜露出浅浅微笑,立誓要好好照顾家人
东南网7月23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韩影 简伟雄 吕波 实习生 洪诗锜 文/图)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安溪县剑斗镇仙荣村,茶农老黄或许难以用一个优雅的词汇,来表达对儿子的关爱,但那一句“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让孩子读大学”,听起来却是那么掷地有声。
而寒门学子的拳拳反哺之情,则是沉甸甸的。安溪县龙门镇龙门村,成长在漏雨古厝里的瘦弱女孩娇娜,学有所成后的第一个愿望,就是给父母买一座不漏雨的大房子。简单的承诺中,承载的是对困窘生活的抗争。
买大房子 给父母遮风挡雨
破旧古厝逢雨必漏,坚韧女孩默默许愿
学子档案19
姓名:林娇娜
毕业高中:安溪龙门中学
高考成绩:510分(文科)
填报志愿:闽江学院金融学
风雨兼程中,她含着泪微笑的双眼,不仅美丽,还透着一股坚韧。安溪县龙门镇龙门村,谈起自己的家境,娇娜泛红的眼眶和纯净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们。
这是一栋建了30多年的破旧古厝,地面坑坑洼洼,墙体大面积脱落,而且屋顶逢雨必漏。娇娜是家中的独生女,祖辈世代为农,日子过得十分紧巴。娇娜的父亲,农闲时便外出做小工,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年近九旬的奶奶,身体每况愈下。更揪心的是,去年,母亲在田里做农活时,不慎摔了一跤,腿部骨折,至今还在家休养,干不了重活。而为了给母亲医治腿疾,父亲也是四处筹钱,欠下不少外债。
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娇娜每天都秉灯夜读至凌晨才肯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寒窗后,娇娜终于金榜题名。校园生活虽然简单,但肩上扛着改变家庭命运的使命,娇娜的内心又何曾没困苦过、焦灼过?
所幸,每当忧愁上身时,娇娜常听听音乐,以此舒缓紧张的内心。她最爱的歌手是梁静茹,常不自觉地哼起那首《勇气》。娇娜说,正是这首歌,让自己有了直面人生、改变生活的勇气。
提到自己贫寒的家境,娇娜不禁低下头,红了眼眶。但沉默不多时后,她旋即又露出了浅浅的微笑。娇娜打算,到了大学后努力学习,多考些证件,学有所成后找份好工作。“到那时,一定给父母买一座不再漏雨的大房子”。
深知父亲的用心良苦,炳淼立誓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
倾家荡产 也要让孩子读书
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茶农父亲有些无助,但仍充满期待
学子档案20
姓名:黄炳淼
毕业高中:安溪一中
高考成绩:556分(理科)
填报志愿:华侨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安溪县剑斗镇仙荣村的老黄夫妇最近心情挺复杂。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这无疑是莫大的喜事,可两人加起来将近3万元的学杂费,着实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老黄是普通茶农,经营不到3亩的茶园,靠天吃饭。“这几年行情不好,茶叶卖不上价钱,不少茶叶都剩在家里。”提到收成,老黄不禁连连叹气。他介绍,一年下来,种茶的收入不过万元左右。农闲时,老黄会到附近的乡镇工地做临时工,但这项收入并不稳定,勉强贴补些家用而已。
炳淼虽在家中排行最小,但却是极开朗、懂事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不甘落后。今年高考,成绩比哥哥高出近百分。炳淼最大的优势是不偏科,各科成绩都很均衡。虽然他选择了理科,但仍保持着对历史的热爱。
炳淼说,他喜欢读历史,尤其是历史人物。在那些名人身上,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功名,还有他们背后的坚持、隐忍和学识。“小时候,我也幻想过当科学家,当名人。”炳淼笑着说。去年,英语达人李阳,曾到安溪一中演讲。那场面,炳淼至今记忆犹新。他也喜爱英语,甚至读了不少有关李阳的励志故事,都烂记于心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炳淼慢慢学会了脚踏实地。这样的转变,源于父亲。炳淼告诉记者,他始终不能忘记,每年到了开学季,父亲为他们兄弟俩的学费东奔西走,急得焦头烂额的情形。
“就算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让孩子读大学。”老黄是个地道的庄稼人,尝尽生活困窘的苦头,因此,对两个儿子寄予了特别的厚望。炳淼深知父亲用心良苦,他打算等自己读了大学,也要像李阳那样,刻苦学习,争取好成绩。课余时间再做些兼职,替父母减轻负担。
利群阳光助学申报方式
◆报名条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今年高考公办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原则上不与其他公益活动重复资助一名学子。
◆报名方式: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告知学子的详细信息,或写信到泉州市丰泽区泉秀街恒祥大厦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15楼“阳光助学行动组”。
◆资助形式:活动一次性资助每名阳光学子5000元人民币。
◆申请资料:(1)申请书或申请表1份(贴1张1英寸近照);
(2)身份证复印件1份;
(3)贫困证明1份(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出具);
(4)高考录取通知书复印件1份(可在通知书到达后补交)。
□捐助动态
周末爱心涌动
两学子被认捐
邱先生是龙岩永定人,今年35岁,在厦门做贸易生意。近日,他到晋江一工厂出差时,无意间翻看本报报纸,看到了关于16号学子傅义华的报道,知道他也是龙岩人,就产生了帮助他的想法。他打算,在傅义华开学以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每个月固定给他汇一笔生活费过去,希望为他完成学业出一份力。“每个月1000元左右。”邱先生说,现在至少会资助义华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如果有能力的话,就会继续资助下去。
在晋江内坑做陶瓷生意的张先生,被17号学子黄海城的故事感动,想要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张先生不仅愿意为海城提供学费,还要为海城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困难不要怕,只要你专心读书。”张先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朋友都有捐款献爱心的习惯,这两年他的生意不错,也想伸出援手,助寒门学子一臂之力。
晋江的唐女士,则有意捐助18号学子叶婷婷。在泉州做木材生意的唐女士说,她愿意替婷婷缴纳大学四年的学费,直至她顺利完成学业。
“现在的孩子,都在蜜罐里长大,实在不知道这些辛苦。”唐女士介绍,看完本报助学故事后,她都会将报道讲述给13岁的儿子听,并希望捐助贫困学子,能让儿子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并激励他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来源: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