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09|回复: 0

[安溪新闻] 每天苦练8小时 安溪唢呐王谢胜全精湛技艺吹出国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能让唢呐技艺传承下去,谢胜全表示愿意免费传授。

  【核心提示】

  他是一个“民间达人”,能连续吹奏唢呐数小时器不离嘴,小小的一把唢呐他一吹就是46年,他就是安溪县城厢镇南坪村的谢胜全,是该村名副其实的“唢呐王”。

  □记者 吴志明 通讯员 章桂林 王秋霞 文/图

  每天5点起床 每天苦练8小时

  谢胜全出生于唢呐世家。自小对唢呐感兴趣的他,13岁时就开始跟三叔学吹唢呐。“叔叔只要没有外出,几乎每天都看着我练习,一天要练8个小时。”他说,每天5点起床,练习鼻孔换气,找来一根秸秆和一个茶杯,茶杯中注入半杯水,秸秆插入水中,通过秸秆向水中吹气。吹气时水中的气泡不能断,且只能用鼻子换气,坚持的时间越长,吹唢呐时的音就越长。

  三叔时常教育他学唢呐没有速成,必须按部就班地练习,尤其是演奏技巧,单吐、双吐、齿震音等,须坚持不懈,他牢牢地记住了这些。他识字少,更不懂曲谱、乐符,但他没有灰心。为了不影响他人,他常跑到几公里之外午峰山上的一座古厝里反复练习。就这样,两年过后,唢呐的7个调他全都学会了。

  16岁时,有了“手艺”的谢胜全成了“香饽饽”,每逢农村红白喜事做法事,都会有人请他过去吹唢呐,日子过得非常惬意。而他吹唢呐的技艺也日益精湛,甚至练就了一手绝活——能连续吹奏数小时器不离嘴。他常跟人笑称:“我就是吹出来的。”

  46年痴心坚守 “吹”出国门扬名

  有一段时间,唢呐被禁吹。他只能趁无人时,自个打着拍子,轻轻地哼。“没办法呀,唢呐被烧了,不允许吹,我只能这样,不能把曲谱忘了。”为了使自己吹唢呐的中气不减退,他常常用饭碗装满清水,用稻草芯往碗中的清水吹气。

  改革开放后,唢呐又可以吹了。他浑身又来劲了,但原来的唢呐被烧了,当时供销社又没有卖唢呐,怎么办?他上山找来木头,用烧红的钢条钻上一个个小洞眼,自己做好唢呐杆。然后四处寻找五金工匠,帮忙打制喇叭……

  “几年没摸,却一点都不生疏。”他说,自此之后,他反复地练习指法、曲调,并创新唢呐曲目。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的足迹几乎踏遍茶乡大地。有时候,一个月要跑20多场,一年下来,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

  如今,年近六旬的谢胜全依然精力充沛,除了泉州、漳州等地,就连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华侨家中做法事,也会邀请他,他的唢呐就这样“吹”出了国门。

  盼望有人传承 愿意免费传授

  安溪县城厢镇南坪村堪称“唢呐村”,村里除了谢胜全外,还有一批唢呐演奏高手。然而,与许多传统地方乐器一样,南坪村唢呐也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谢胜全坦承,由于市场经济等因素,村子里学习吹唢呐的人大大减少,南坪村唢呐自然消亡似乎是大势所趋。

  “已有10多年没有新人学习唢呐了!”他告诉记者,他曾经以为吹唢呐只是自己的一种爱好,或者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现在才明白,唢呐是一门艺术,一种能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情感、记忆的传统乐器。

  他说他不希望南坪村唢呐失传、绝迹,如果有人感兴趣,他愿意免费传授技艺。“吹唢呐是重要的民间传统技艺,我希望有人能接我们的班,把它发扬下去,不要让祖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亡。”谢胜全感慨地说。

  来源:泉州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