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播到腾讯微博

(洪志雄 绘)
核心提示
卫生部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解决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并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更大程度上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彭宇案”、“许云鹤案”……让扶跌倒老人这一善良之举后面被加上了不该出现的“?”和“!”。
从闽南传统的扶法“递椅子”,到现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要求的科学操作,都是对老人的切实扶助。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哪怕是有可能成为“冤大头”,也不能因此不扶跌倒的老人。
闽南传统做法拿张椅子给老人,不是怕惹麻烦——
给老人恢复时间
有一定科学道理
近日,记者来到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来接孩子的老人不少。当被问及是否会扶起跌倒老人时,一位来接孙女的阿婆说出的话却让记者大吃一惊:“不要去扶,我们闽南有个说法,如果扶跌倒老人,老人会瘫痪。”
闽南的传统做法是拿一张椅子,让老人自己靠着椅子慢慢地站起来。“传统方法有一定的医学原理和科学根据。”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说,不直接扶,不是因为怕惹麻烦,而是因为老人摔倒一般都会受到惊吓,如果马上去扶,没法给老人的身体和心理一个恢复的缓冲时间,对老人不利。让老人借助椅子站起来,有助于老人的身体和意识慢慢恢复。“传统方法的初衷与卫生部的指南有点类似。”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第一反应会上去扶”——
尊老爱幼是美德 应该上前帮一把
张阿婆(81岁,家住市区):“如果是我摔倒了起不来,看到周围一圈人,却没人帮我,你说我难受不难受。”
曾阿伯(77岁,家住市区):“扶起跌倒老人,伸出来的不仅是一双手,更是一片爱心。无论是递张椅子还是伸手相扶,我们都会很感激。”
张阿伯(65岁,家住南安洪濑):如果摔倒了,我还真矛盾,不知道要不要叫人扶一把,叫吧担心没人愿意理,不叫吧自己挣扎着又起不来。
老人的担心和矛盾是不是多虑了呢?昨日上午,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虽然有的人“不敢扶,怕被赖上”,但大多数受访者仍表示,“第一反应会上去扶”。
在市区一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小姐告诉记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见老人跌倒,出于本能,一般都会上去扶一把,她相信,出手相助反被赖的只是个别。
当记者问小学五年级的林琪森“会不会扶跌倒老人”这个问题时,他说:“老师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本来就应该去扶他们啊。”他反问:“为什么会问我这个问题?”
泉州五中高三年的蔡同学说他都和同学一起回家,路上如果看到老人跌倒肯定会去扶,“有同学作证不容易被赖上的”。不过,哪怕是一个人,他也会去扶,“我想我们高中生绝大部分都会去扶老人的”。
也有市民认为,帮助老人不一定非扶不可,也可以及时拨打110、120,尽快让专业人员来施救。
“反咬一口”只是个别,行善和善待善行的人还是多的——
不仅要扶老人 更要把爱心扶起
“看到老人跌倒,上去帮一下他,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社会文明”,市民政局老龄办副主任商黎霖认为,司法机关碰到类似纠纷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站在弘扬社会文明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目前,老人的养老保障措施刚起步,医疗保障处于薄弱环节”,所以,她觉得确实可能有老人看到自己摔得严重又不想连累子女就赖上帮助他的人,但这是极个别的现象。
泉州市首届道德模范李学喜认为,作为一个公民,扶老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扶不扶老人不该成为一个尴尬的话题。虽然社会上扶老人出了几个案子,但不能因此而将传统美德一棒子打死。“相信社会风气是好的,行善的人和善待善行的人还是多的。”
市社科联主席朱学群认为,“不单是扶老人,有些爱心救助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但施助者都没有去考虑‘成本’,因为这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理念,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天性使然。如果大家做点好事就有后顾之忧,那么这就值得社会和大家来反省,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每个有爱心的公民提供支点,让他们的付出得到褒奖和颂扬。现在,不仅要扶老人,更要把我们的爱心扶起来。”
指南技术要求让一般民众难看懂,医生解释——
路遇老人跌倒
两种方法科学处理
卫生部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其所列技术要求让一般民众难看懂。如老人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老人意识清楚,应查看有无提示骨折情形,查询有无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损害情形,再做进一步处理。
福医大附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心血管主任医师王耀国告诉记者,该指南对于医学专业人员来说比较好理解,如果只是普通公众,在路上碰到跌倒老人,最好按照以下两种情况来处理。
第一,如果碰到的是突然倒地、神志不清的患者,首先应判断对方有没有呼吸,可现场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
第二,如果跌倒老人神智清楚的,可询问其有何不舒服,需要什么帮助。如果他有骨折,不要随意搬动对方肢体,以免加重伤情,最好帮忙拨打急救中心的电话。
鲤城社会福利院的李院长认为:“要看实际情况,再决定怎么办。”在福利院里看到跌倒老人,工作人员通常会拉着老人的手,给他一些辅助力量,帮助他慢慢站起,不会一下就把他扶起来或抱起来,否则可能造成老人病情加重。“一般要弄清楚他为什么跌倒,怎么跌倒,是属于意外,还是因为身体原因,而且工作人员平日也清楚各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容易判断如何帮扶。”
如何从法律层面消除行善“风险”,律师建议——
可有多种办法 留下物证人证
卫生部从技术层面对搀扶跌倒老人提出了规范和要求,如何从法律层面消除公众行善过程中的“风险”呢?泉中律师事务所郑文峰律师给出了四方面建议。
物证。如果老人意识清楚,可先用手机录音请老人讲明他的摔倒过程;或者拍摄照片,留下现场原状;或者拍摄视频、录音,留下施救的过程。
人证。在帮扶跌倒老人时,可请路人一起帮忙,共同施救;或者让路人帮忙作证。
监控。在施救跌倒老人的过程中,留意事件发生的现场有无摄像头等监控设施,救助后可与监控设施的使用单位联系,以免时间过长证据被删除。
另外,可以寻求部门支持。比如,在施救老人的过程中,可请专业救助机构帮忙,在与110、120等机构沟通时,最好将事件过程阐述清楚,一般这些机构都有录音,可以留作证据。
尽管提到了四方面建议,但郑文峰律师认为风险永远不能成为我们不去助人的理由和借口,哪怕没有人证和物证等证据,也不能漠视生命。他认为,既然卫生部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是给好心人做好事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指导,大家不妨来学一学,这样不仅对路边跌倒的陌生老人有帮助,也可预防家里老人出现的跌倒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