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拏云 张九强 文/图
在安溪白濑乡有一个神奇的村庄——上格村,村民大多居住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腰。村庄四周风景奇特,远古“石兽”、奇洞、异树比比皆是,这里的天空湛蓝若洗,仿佛举手可触……
凌晨5点,天灰蒙蒙的,大地还在熟睡中,我们已经攀上了王帽山。这是一座位于安溪白濑乡西北方的高山,因其顶峰有一块奇石酷似皇冠而得名“王帽”。据说,清朝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年少时就曾在这里幽居苦读,为他后来成为满腹经纶的世间奇才打下基础。在这座王帽山海拔约四五百米的山腰上,如今驻扎着一个美丽的村庄——上格村。村庄地势较高,经常在天明前被云雾围绕,因此还被外地人唤作“云雾村”。
迷雾中的村庄
这里的气温实在很低,特别是在黎明前的高山上,估计要比泉州市区低上10摄氏度左右。我们一行人只穿着秋衣,刚开始个个走得哆哆嗦嗦的,死命地把衣服扎紧。就怕会有一丝半丁的冷风钻进去,然后引发撕心裂肺的惨叫。奇怪的是,走到山腰时,居然觉得不怎么冷了。好像风也停了,挂在衣服上的寒露也蒸发了。就在这时,我们看见隐藏于蜿蜒曲折的山道间的上格村了。
不愧是“云雾村”,上格村果然有雾笼罩其周遭,不过雾看起来并不浓厚。我们在山腰间,就能够隐约看到远远近近立着许多老式的村屋,它们是依着梯田式的山形而排列的,整整齐齐、错落有致。薄雾好像是忍者一般,一会儿突然从山的背后冒出来,一会儿又从房前屋后冒了出来,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虚无缥渺起来。整个村庄在雾气的陪衬下,显得仙气凌然,气度不凡。
放眼四望,高山峡谷也被罩上了一层灰色轻纱,身姿顿显婀娜起来。那山地间,轻云满溢,薄雾弥绕,感觉莽莽群山像要围着村庄翩跹起舞似的,令人叹为观止。
蝙蝠洞入口在地底
触手可及的天空
待云雾逐渐散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上格村这些房子并不是只有一个模式的。有的是土黄色的墙、灰色的瓦,有的是白色的墙、红褐色的瓦;有的屋顶是方形的,有的则是三角形的;有的外观斑驳,有的整体清爽;即使是材质,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石混土的,有的是砖混土的,各有特色,不一而足。但是,不同风格的房子混搭在一起,却又不会让人有突兀的感觉,好像它们天生就可以相互陪衬,互显个性一般。
村子内外绿树成荫,有松柏、桦树、杉树、高山榕,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奇树。一些长在山道上,一些长在崖壁石缝间,也有长在溪涧间的。兴许是生长在山上的原因,这些树大多拥有褐色表皮,叶子则是鲜翠欲滴,枝干高大、粗壮,笔直冲天,绝不扭捏作态,颇有不怒而威的霸气。偶有风过,带动叶片摇摆,为这不动的画面,注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生机。
王帽山的空气相当清新,微风中飘荡着野花带来的芳香,沁人心脾。当东升旭日的阳光普照山谷时,我们讶异地发现,刚才还显得阴暗迷乱的天空,一下子变得无比晴朗,那是一种在都市里根本看不到的碧蓝。天宇望上去是如此的接近,我们站在山上,就像举起手就能摩及这碧空一样。
远古“石兽”随处可见
沉默的远古“石兽”
村民告诉我们,王帽山附近的山体属于火山岩地质带,在远古时代这里应该有过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起初我们还将信将疑,可是等到我们遇上那些巨大的远古“石兽”后,我们不得不信。
就在我们正要转过一条山道时,从路边猛然探出来一个硕大的“黑猩猩”脑袋,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块外形极像黑猩猩的超大岩石,正对着我们虎视眈眈。
惊魂未甫时,却又发现,这样的“石兽”并非仅仅一只两只,而是数以百计。它们没有聚集在一块,而是随处散布,在背阳的整片山坡上,几乎处处都有这些“怪兽” 的身影。这只像是鳄鱼,正张着血盆大口准备“招呼”我们;那只像是牛蛙,独自在野地里酣睡;这只像是雄狮,在山头上露出诡异的笑容;那只又像是雄鹰,高高在上睥睨万物……到了这里,仿佛到了奇异的动物王国一样,只不过这些“动物”不会动、很沉默而已。
凑近观赏这些“石兽”,在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我们也发现,这些“石兽”的确是属于风化了千万年的火山岩,岩体坚硬如铁,大多数是黑褐色,也有少量是赤红色的。岩石上面还有不少气孔,应属玄武岩一类。
紫烟缭绕的清潭
在接近山颠的地方,我们遇见一池清潭。潭并不大,是由来自山尖的涧水灌注而成。潭水清冽,而且还向外冒着白色的烟雾。这些白烟在升腾时,被对面赤色的崖壁一映照,竟又变成紫色的轻烟。清风徐来,紫烟冉冉,如临仙境。我们就像是来到了董永与七仙女相会之地。后来去村里时,四处打听这个潭的名字,却被告知,这是口无名潭。
离水潭不远的山道边,还有一些天然的“水臼”,呈椭圆形,里面装着些许的露水,有的臼槽内还都凝结着霜片。据说,这些“水臼”也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蝙蝠洞内会发光的石头
上格村蝙蝠洞远近闻名,传说鼎盛时,这里住有几千只的蝙蝠。人一掷石入洞,蝙蝠便汹涌而出,蔚为壮观。听说我们想看此洞,曾经担任过上格村党支部书记的苏老先生和他侄儿,毅然带着我们翻山越岭去探洞。
来到蝙蝠洞外,没想到洞竟是斜着从地面向下延伸进去的,洞口还被茂密的山树枝叶所掩盖。不过,只要拨开外面的树枝,就露出了入洞的小道。小道旁边就是悬崖,看上去真是惊险无比。
我们像钻地道一般钻入蝙蝠洞后,发觉和外面细小的洞口截然不同,里面的洞腹很大,而且是几个山洞相通的。我们没有看到成群蝙蝠飞舞的场面,甚至连一只蝙蝠的 “尊容”都没看见,仅仅是听到了几声蝙蝠细微的吱叫声,却不知它们躲在哪里。苏老先生说,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一般蝙蝠在夏天较多,而到了冬天,蝙蝠会找更深的洞去藏身了。
蝙蝠没找到,我们却找到了一些会发光的神秘石头。
在蝙蝠洞一面石壁上,漾着闪闪的蓝色磷光,这是一些石壁上的细小颗粒发出的光芒。那光泽恰如印度人传说中的“蛇眼石”一般。这块石壁会不会也是一块“蛇眼石”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从蝙蝠洞出来,就是险峻的“一线天”了,那是夹在两块大石间的一条小山缝。山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像笔者这样腰围有些超标的人,险些当场被卡在路中央。所以,对身材没有信心的朋友,还请打消穿越此地的念头吧。
村里有不少百年老树
天然与人生
上格村周边的景点还有很多,譬如“峭壁洞府”、“思过崖石室”、“滴水岩”等等。如果真要游玩一遍的话,恐怕要花上不少时间。不过,在这高山上的村庄,还有一些更原始的景色同样能让人忘情于天地。看那炊烟在古老的房顶上空袅袅升起,听那我行我素的公鸡啼唱力透亘古的时空之歌,更兼有山中清泉飞身跃落时洒下的欢乐水声。这里一切的一切,都在诠释着生命的伟大和自然的神奇。
苏老先生告诉笔者,上格村人其实很懂养生之道。他们会种植各种绿色蔬果,也会采山上野生的红菇回家熬汤,更会自己摘油茶树种去榨纯净的茶油。因为饮食天然,所以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淳朴、自然的个性。
是啊,在这个玉树琼立、与天接近的美丽地方,还有什么比“天然”二字更能打动人心呢?
记者手记
狗不会吠
在上格村有一个很怪的现象,那就是这里的狗几乎都不会朝人吠叫。即使是遇见陌生人,它们也只是凑上前来,好奇地嗅一嗅你,似乎没有什么戒心。村里另外一个现象是,很多户人家晚上会把白菜、地瓜、水果之类的东西,直接搁在门口,衣物也晒在屋外,丝毫不担心会有人来偷。这两个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并不清楚。
在访问村庄时,我曾坐在一块大岩石上歇脚。突然跑来两条小狗,一声不吭就趴在我身边,悠然自得地晒起了太阳,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我悄悄地用手机拍下了它们的照片,然后迅速离开。因为我清楚,属于它们的宁静时光,值得尊重。
地理小百科
周边风物
奇特的下镇“辇轿”
在安溪县白濑乡下镇村(原霞山社),藏着一件华丽的古典文物——“辇轿”。据介绍,村里收藏的最大的八角形“辇轿”,是祭祀关帝爷时,供关公乘坐的。这顶 “辇轿”初雕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下镇人聘请工艺师,选用上乘樟木,花5年时间精心浮雕,纯金嵌漆而成。
下镇“辇轿”总高2.16米,重约150公斤。总体呈上八角下四方状。其结构由轿顶、轿座、轿盘三大部分组成。轿上共雕有2000多位人物,20条龙、20盏吊灯,周围还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作衬托。
这顶“辇轿”雕刻了“陈三过楼”、“张士贵反长安”、“昭君出塞”、“薛仁贵征东高丽国”等典故,以及《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书中的情节故事。 令人折服的是,在四百多幅浮雕图案中,每幅图案人物都雕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可以说,这顶“辇轿”见证了我国优秀的浮雕艺术。 (诗良)
“辇轿” (吴跃生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