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84|回复: 0

[泉州新闻] 专家谈泉州港、旧湄洲湾港、莆田港合并及改名的利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7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振挺 2012年04月07日 00:14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
谈谈泉州港、旧湄洲湾港、莆田港合并及改名的利弊——对这几日的总结

整件事情大致就是泉州港、旧湄洲湾港、莆田港共八大港区合并并更名为湄洲湾港,整件事情争议的起点是4月1号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的公告。

“2012年4月1日起,福建省行政区划内原湄洲湾港的四个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秀屿港区、东吴港区)、泉州港的三个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围头湾港区)以及莆田港的兴化湾港区,合并组成湄洲湾港。原泉州市港口管理局、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及其相关机构相应并入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依据《港口法》、《福建省港口条例》、《福建省航道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整合后的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依法行使港口管理职能,负责泉州市、莆田市辖区内港口、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工作。整合后的湄洲湾港八个港区对外称湄洲湾港兴化湾港区、湄洲湾港东吴港区、湄洲湾港秀屿港区、湄洲湾港肖厝港区、湄洲湾港斗尾港区、湄洲湾港泉州湾港区、湄洲湾港深沪湾港区、湄洲湾港围头湾港区。”

简介:三大旧港区
泉州港: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围头湾港区
旧湄洲湾港:肖厝港区(泉州管辖)、斗尾港区(泉州管辖)、秀屿港区(莆田管辖)、东吴港区(莆田管辖)。
莆田港:(只有一个)
吞吐量:目前是泉州方面占5个港区(吞吐量近亿吨),莆田占3个港区(吞吐量两千多万),比例接近4:1(现八港皆已归省政府统一管辖了)


关于合并
历史缘由:
首先先说合并:合并这一块,其实没什么可以讨论的。我想两市人民更多的是赞成。旧湄洲湾港,分别是肖厝港区(泉州管辖),斗尾港区(泉州管辖),秀屿港区(莆田管辖,东吴港区(莆田管辖),其中现以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区和斗尾港区是重中之重。协同管理这是两市共同探讨了很久的事情,湄洲湾是世界上优秀的深水良港,能进超大吨位的轮船,早在孙中山写的《建国方略》里就已经有所阐述并给出建设意见。囿于诸种历史因素,导致两个港口各属莆田市与泉州市管辖,形成“一湾两制”尴尬局面,成为湄洲湾整体发展障碍。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湄洲湾港口体制一体化,组建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统一整个港区名称、机构、规划、建设、管理、引航、服务等各项工作。现在已将泉州莆田的八大港区一起合并,统一管理。

中期发展目标:
目前的规划目标是泉州莆田八个港区协同发展大宗散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2亿吨的主枢纽港。北部福州港协调发展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目标锁定为国际航运枢纽港。南部厦门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宗散杂货为辅,全力推动建设成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到今年底,全省沿海三大港口将全部跻身亿吨港行列;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三大港口群。
总之,合并这块是利大于弊,能有效的规划港口建设,并且争取省层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有利于与福州港,厦门港等沿海口岸抗衡,并且跻身世界大港。



关于更名:现在重点讨论更名的利与弊
更名之利:其实我认为改名为湄洲湾港的利只是为了平衡莆田与泉州人之间的情感,其中,更偏向于莆田人,省交通厅长是莆田人,是否有相应的影响,这边不做讨论,以免影响本文发表与偏向。至于更多的利好,并没有更多相应证据或数据可以作为支撑证明之用。

现详细叙述更名为湄洲湾港的弊端:

历史及文化角度:泉州港(古称刺桐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东方第一大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名气遍布全球。《马可波罗游记》里认为可以与亚利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正是这座港口造就了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造就了这座千年文化古城,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清朝时期开始闭关锁国后泉州的衰败与泉州港的衰败呈现了极为强烈的正相关性。可以说泉州城与泉州港唇齿相依,港兴城兴,港亡城亡!

旧湄洲湾港:历史及现状都不是很有名气,但值得称道的是拥有优良的深水海岸线,近期发展强劲。属于泉州与莆田共同管辖,最近应泉州港改名事件才为人所熟知。(并无多少史料可考)
莆田港:虽也是古港,但是限于海岸线及港口并不是特别好,古时及现今并没有多少成绩。

改名后的品牌效应:
若是泉州与莆田的港口合称为泉州港或者刺桐港,这个千年品牌必将极大的带动世人对这个港口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品牌附加值。所有的中国人对于福建的印象不多,更多的是停留在海上丝绸之路,旧时世界第一大港,海峡西岸等少数标签上。若是重新培育湄洲湾港这个品牌,历史已是硬伤,而且难以被国人甚至是外国人所知。就如青岛火车站与四方火车站合并成四方火车站后,别人根本不知道四方火车站在哪里,反而极大地消弱了该品牌的效应,产生的损失不可估量。

人文及民众情感:从人文及民众情感角度来讲,泉州人多地少,八山一水一分天,背靠的只有大海。港口是泉州的灵魂,泉州港这座母亲港屹立在海岸边数千年不倒,看着她的儿女们以海为生,送出了郑成功,编织了海上丝绸之路,泪别了上千万的泉籍华人漂洋过海,发展壮大。哺育出了数千年的海洋文化,泉州港犹如闽人所崇尚的妈祖一般,早已在泉州人心中幻化为极为崇高的信仰。可以说泉州港名字的变更是泉州人所不能接受的,更是对祖宗的背叛。
莆田人对于泉州港或者刺桐港的认同应该不亚于我们,更名为泉州港或者刺桐港更能为湄洲湾北岸及莆田港带来巨大的品牌溢出效益。

更名的意义:
更名,在行政层面上来讲,只是对于整合后的港区的一个更好命名,并不包含太多的意义与行政成本,反过来讲,湄洲湾港重新更名为泉州港或者刺桐港的行政成本并不大,几乎是微乎其微,也许只需要省高层放下身段,倾听千万民意后的一次会议及一个新文件。

经济效益的角度:
更名为泉州港或者刺桐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品牌效应,是难以估量的。能更好的吸引华侨及外国人投资,更好的争取省政府及中央层面的支持,甚至更有利于台湾闽人的认同及台湾的回归。举个例子:就如现在泉州、福州、北海、广州、漳州、宁波、扬州、蓬莱8个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更名为湄洲湾港,申遗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是否能成功存在极大的变数。(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对于城市的拉动作用不用再过多解释,详细请自己翻阅相关资料)

综上所述,从历史、品牌效应、民众情感、更名意义、经济效益等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八大港区更名为泉州港或者刺桐港可说是最好的结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