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3|回复: 0

[安溪新闻] 安溪蓬莱深山藏宝:白头格百年古民居群独具闽南特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6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别具一格

内部构造古朴

墙砖图案精美

安溪县散落着许多独具闽南特色的古民居,位于该县蓬莱镇上智村的白头格古民居群,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较完整的有7座,200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早报记者 杨钦辉 通讯员 林育金 刘伯怡 文/图

12栋房子建30年

白头格古民居群包括和安楼、德安楼、娱山楼、玉安宅、联安楼、泰安楼、美安宅等,以新安宅为中心,向山谷两边修建。建设之初有12座楼房,每座房子风格迥异,看似分散,却是相互呼应。整个建筑群呈“U”形分布,坐落于马蹄形的山谷中,建筑形式别具一格,修建的地点又位于山顶的深山老林中,在闽南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

从目前保存较好的联安楼可以看出,整座建筑体现以土、木、石为主的闽南建筑特色。几座建筑都是同族人聚居。

据胡氏族谱记载,1906年,菲律宾华侨胡典成与兄弟一起建造这些房子,12栋房子陆续在30年间建成。

族人“钟鸣鼎食”

住在白头格的胡氏家族,不但房子统一建造,而且盖有“饭间”,实行敲钟吃大锅饭的办法,同时设有书房,专供小辈们攻读诗书。甚至族人婚娶的费用也是统一支付,设有账房统一管理,所需资金全部来自胡典成兄弟在菲律宾的经营所得。他们同一口锅吃饭,即使族人多达100多人,也没有分家,这种“钟鸣鼎食”的场面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

据介绍,在建房子的30年间,白头格成了上智村农民最可靠的“饭碗”,甚至有少数懒汉三顿到白头格吃饭,跑回家睡觉,晚上又来领工钱。由于出身贫苦,白头格人家秉承赈灾救难的传统,灾荒年间,在路旁树下总要摆上几桶饭菜,让饥荒的村民填饱肚子,一天供应两顿,第三餐便得靠自己去挣钱糊口,这种情形延续了几十年。

白手起家留传奇

如今白头格胡氏家族大多生活在外地,只剩不到家族人口10%的后裔还住在和安楼和联安楼。

胡氏后裔胡长炬介绍,他们家族作为白手起家的华侨,又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经济好了不仅惠及乡民,而且重视教育,办起专门供人念书的书房——梅村书屋。史上胡诸清、胡诸龙兄弟同时中举,兄弟同榜,一时传为佳话。

族谱记载,族人胡诸清在辛亥革命前,曾在国外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清政府被推翻后,曾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安溪县县长,诗礼传家的传统一直保留下来。

来源:东南早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