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溪金谷镇美洋村,71岁的陈向荣从他住的地方到二弟陈向杰家,要走过一段50米的上坡路,经过14级台阶,再过一道水沟。他双目失明,左脚迈过水沟时,身体会轻微晃一晃,然后他稳稳地向前迈出右脚。
91岁的母亲蔡晟坐在门口,看着陈向荣走过来。她以这样的姿势,守候儿子71年,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守候多久,但她知道必须让儿子具备自理能力,活下去,并且照顾好自己。
几年间 丈夫儿女连遭不幸
蔡晟有点耳背,她不怎么愿意提及自己的过往。亲戚们说,老人一辈子命苦:长子陈向荣一出生就只有微弱视力,全身瘫软,后来逐渐双目失明;一个女儿因暑热病死;38岁时,丈夫生病吐血没钱医治,最后上吊自杀;没多久,幼子病死……
蔡晟说,丈夫去世前靠种地养家糊口,她在生产队食堂给人做饭。丈夫去世后,5个孩子中,陈向荣什么忙也帮不上,才17岁的陈向杰跟着她挑起家里的重担。
丈夫去世后,家没有垮掉,蔡晟顶起来了。
“我去帮生产队放牛,母亲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去生产队挑担子,帮忙做米粉,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今年69岁的陈向杰说,最苦的时候,母亲把地瓜叶杆晒干后煮着配米汤当饭吃。

吃过午饭,蔡晟和陈向荣坐在屋外聊天,说到开心处,蔡晟笑了。陈向荣直视着母亲的脸,也跟着露出了笑容来。
七十年如一日 她是儿子的眼
即使是这样,陈向杰也没有从母亲嘴里听到一个“不”字。“她没有送走一个孩子,也没有跟我抱怨过一个字,每天睁开眼就想着怎么养家。”
蔡晟除了要操心家庭生计,还得守着儿子。陈向荣到了9岁还不会走路,加上视力不好,去哪儿都得母亲背着、抱着,看不见东西连吃饭都成问题。
陈向荣上过一年学堂,可视力太差,把课本凑到眼睛前也只能看清几个大字,不得不辍学。
从老宅子到村里的菜市场不远,有一回陈向荣摸索着走到市场里感受一下热闹,想回家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路。
后来母亲和二弟出门干活时,陈向荣就哪儿也不去,他坐在门口看家,等母亲干活回家后,为他做饭、洗衣服,偶尔牵着他的手出去走走。

蔡晟老了,双目失明的陈向荣牵着母亲的手散步,他成了母亲的腿脚。
她病倒后 儿子“看”见了
五六年前,蔡晟因高血压住院。出院后,她的身体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给儿子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生活起居还得靠二儿子照料。
陈向荣的眼睛和腿脚不好,可脑子明白,他开始学着照顾自己:每天清晨,他拄着竹竿到二弟家吃饭,二弟帮他把菜拌在稀饭里,他就自己拿着吃。吃完饭,他把掉落在地上的菜梗子捡起来,拿到外面扔掉,到水池里舀一勺水,把碗洗干净。
三餐,陈向荣能自己吃了;他住的小屋,能自己打扫了;衣服换下他能洗干净再晾好了。
蔡晟看着陈向荣一点一点地学着自理,含着泪笑了。“他的命硬,当年我的小儿子跟他一样的症状,扛不住,9岁就没了。他没吃药没看病,熬到了现在。”

从古厝到二弟家要经过14级台阶,以前是母亲牵着陈向荣的手,现在是他牵着母亲的手走。

看着失明的儿子慢慢学会自理生活,蔡晟静静地坐着,心里宽慰不少。
往后的日子 儿子是她的腿脚
如今,陈向荣已经不需要母亲蔡晟贴身陪伴与照顾,村道他走得熟了,能独自一人到远一点的地方找人说说话。从自己住的古厝到二弟家的那段路,他不用竹竿也能走得很顺利。
倒是蔡晟得用拐杖了,母子俩肩并肩走路时,不用竹竿的陈向荣牵着拄拐杖的母亲的手,走一段路,会不知不觉超出母亲一两个身位。“阿荣,你走慢点,等等你妈。”邻居们看见了,就会朝陈向荣喊。
陈向荣办了低保,每月100元。蔡晟现在不再需要做儿子的眼睛和腿脚,可将来呢?
蔡晟和陈向荣面对面坐在门槛边,一言不发地对视着。在某个瞬间,陈向荣低下头笑了。
来源: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