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面片切成薄细均匀的丝是制作豆签的关键
泉州网-泉州晚报讯(记者吴志明 林劲峰 文/图)如果你到了安溪,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一定会在宴席上准备一道豆签,邀你品尝。豆签又称豆挂面,以安溪县官桥镇山珍村的最有名,形似面线,但比面线宽薄,相传明代后期开始生产。它采用优质签豆、绿豆为原料,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烹饪方便,吃起来柔滑爽口,独特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生产
纯手工制作 切丝是关键
日前,记者来到官桥镇山珍村村民黄加华家。黄加华今年64岁,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豆签,经营这行已经有40多年了。他介绍,豆签主要以优质签豆、大豆、豌豆、绿豆等豆类为原料,制作时需经配粉、搅拌、糅合、碾压、切丝、折叠、晾晒等10多道工序。这天早上,他已经把豆粉和精粉按8∶2的比例搅拌均匀,并洒些许水,和成了面团。
正说着,他把整块厚面团铺在石桌上压成大圆饼,然后放到面板上,用面擀细擀慢揉,使面饼尽量延伸变薄。黄加华每擀一遍都要洒上淀粉,防止面饼粘连,直至擀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薄面片。
接下来是将面片切丝。切丝很考验刀工,需要长久的实践。黄加华拿起刀,在木砧板上麻利地切起来。切出的面丝,丝丝相连,又匀又细。他的技术算是比较娴熟了,但一吊豆签(12斤粉)也要切上1个多钟头。他说,切丝是制作豆签的关键,丝切好了,煮出来才能绵而不断。切丝时要特别注意薄面片的保湿,风干了就切不动了。
切好面丝后,他将每50克折成一束,并移至太阳底下晒干。晒时要是遇上大晴天,面丝会拱起来,影响外观。这时就要用麻布袋遮盖,这样既不影响晒干,又起了定形作用。

煮好的豆签清香爽口
传说
明代后期出现 引进南洋原料
山珍村支部书记黄升哲告诉记者,豆签是山珍村的传统特产,明代后期开始出现,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说明代后期,山珍村地少人多,一些村民因生活所迫,漂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谋生。有一次有村民在当地吃到“番子豆”,觉得很好吃,回家乡时就带了一些回来。“番子豆”在村里迅速传播开来,很多村民种起了豆子,吃不完的,就被研究制成了豆签。后来,豆签的原料被村民改良,绿豆、大豆等都被拿来制作。
山珍豆签以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味而声名远播,深受人们的青睐。相比机械制作,手工制作的豆签具有的味道、色泽和劲道更胜一筹。山珍村历史上家家户户靠制作豆签为生,但现在由于产量低、效益不高,年轻人看不上这行,技术面临断层。村里现在会做豆签的不过80几户人家,且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目前,村里已经在筹备成立专门的合作社,整合小作坊,让豆签制作更好地传承下去。

把切好的面丝折成一束束晒干
流传
烹饪有技巧 名扬海内外
豆签营养丰富,清凉可口,老少咸宜,且具有解暑祛热等功效。但它只有一种做法——做汤。先将水烧开,然后依次放下豆签、虾米、肉、芹菜、姜丝和调味品。煮熟后的豆签,丝丝薄如丝绸,晶莹剔透。
“但是,豆签不是谁都能煮得好的。”黄升哲笑着说,闽南有一句俗语“千滚豆腐,万滚豆签”,意思是豆腐煮的时间越长就越好吃,而豆签也是比较耐煮的,烹饪时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做出美味,做出营养。他强调,豆签在水烧开后至少还要再煮20分钟。
如今,山珍豆签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深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