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溪县委书记朱团能接受记者专访

安溪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安溪探索出有效的崩岗治理模式 张志滨摄
人民网泉州5月1日电(记者 钟巧花 李章亮 张志滨 徐美嘉)中国第一产茶大县、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当前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县,创建过程中,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也探索出生态立县的典型经验。日前,当“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大型系列报道联合采访团走进安溪时,安溪县委书记朱团能欣然邀请记者们前往生态茶园、崩岗治理点,实地向记者们讲述安溪通过生态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
茶园小生态 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
“好山好水出好茶,要发展茶产业,首先要把生态保护好。”朱团能说,安溪把茶园小生态建设摆在首位。
“茶园小生态建设主要是抓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建设生态茶园,形象地说,叫做‘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具体体现在‘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岸梯壁有草’,这种叫做生态。这种生态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保水、保土、保肥。现在安溪在大面积地推广生态茶园的建设。”朱团能表示,生态茶园建设对茶产业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安溪目前全县有标准化生态茶园25万亩,其中示范片6.2万亩。
他接着说第二件事是抓“退茶还林”。“现在安溪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60万亩,所以我们要严格控制这种规模。一个是把25°以上的山坡地,包括房前屋后、溪边、主干道两侧,都退出来,退出来做什么呢?适宜种蔬菜的种蔬菜,适宜种水果的种水果,适宜种其它经济作物的,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进行规划,比如有的山上可以植树造林。”
退茶还林,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有经济效益,茶农也很愿意,这两三年安溪全县已退茶还林3000多亩。
而第三件事就是抓“年百座茶山的造林绿化”,过去因为过度开发,有的茶山达不到目前生态茶园的建设要求,所以现在进行规划,发动茶农种树,做到“头戴帽”。安溪由于每年对100座以上的茶山实施高强度绿化,近三年来已实施茶山植树造林山头306个,建设规模30000多亩,植树造林面积8000亩。
可以显见,安溪通过建设生态茶园、退茶还林、茶山造林绿化,实施茶园小生态建设,正是在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安溪茶产业也因此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不仅营造了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还保持了茶园生态多样性,更是提升了茶叶品质,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双丰收。
县域大生态 全力保护好山好水
事实上,与茶园小生态建设并行的,还有县域大生态建设。对此,朱团能也列举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整个石材行业全行业退出。”朱团能说,石材行业原来是安溪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鼎盛时期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年纳税超过1个亿。“但是它对山体的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所以到了2010年,我们下决心,把整个行业退出来。总共退掉730多家石材矿山企业和加工点,退掉以后,我们也在同时加快环境、生态植被的恢复、修复,所以现在效果也不错。”
朱团能用“壮士断腕”形容当时安溪全面关闭石材矿山企业和加工点的决心,这在福建全省率先实现了石材全行业退出。很多客商到安溪来,都说“跟以前比,现在的空气清新了,溪流清澈了”。特别是整个官桥、龙门区域,矿山迹地已长出植被,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第二件事就是抓“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现在提出‘面上抓整治、点上树典型’。‘面上抓整治’,我们主要是‘五个化’,第一就是道路硬化,现在乡村基本上都铺水泥路了;第二是净化,就是把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好,环境卫生做好、做干净;第三个是绿化,就是‘见缝插绿’,包括植树造林;第四个是亮化,我们乡村的道路,房前屋后都安装路灯,让老百姓比较安心地生活;最后一个是美化,因为现在农村建房子有的没有外装修,所以我们要求要把外装修做好,同时规划房子的布局,这样整个村庄会更整洁漂亮,人居环境也会越来越得到改善。”朱团能详尽地介绍“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目前,安溪已经树立了1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接下来将在全县推广开来。
第三件事,则是主要抓“森林安溪”的建设。“就是发动我们安溪的干部群众,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这几年我们每一年都在发动,比如前年我们种了94000亩,去年种了77000多亩。我们要求村庄的房前屋后,包括校园、溪边、主干道的两侧也加大绿化力度。”朱团能说。
令朱团能欣慰的是,安溪通过县域大生态建设,保护了好山好水,为出好茶铺下了坚实的路,也同时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
崩岗治理 水土保护的全国典型
安溪在推进生态县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茶园小生态与县域大生态建设,保护好山好水。同时也征服着一个历史难题——崩岗治理。
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因素影响,安溪县是福建全省五个一类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尤其是高度风化的花岗岩(风化率70%以上),形成了大量崩岗侵蚀地,一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朱团能罗列了一组数据:安溪水土流失面积达813.7平方公里,其中,崩岗有1.3万处,占全省崩岗总数的49.3 %。
他说,近年来,安溪针对崩岗崩塌程度和地理位置特点,探索总结了四种有效的治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把崩岗治理成工业开发区。通过治理开发崩岗,安溪整理出5000多亩工业用地。其中,在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龙门镇,利用治理崩岗整理出工业用地3600多亩,引进了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旺旺食品、泰兴科技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第二种模式,把崩岗治理成生态旅游区。比如现在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天湖休闲旅游项目,按民间资本投入整治,总共要投20个亿,先前投了5个多亿,现在已经建设了一个户外的体育运动项目,八月就可以投入使用。再一个是引进连捷公司投资50亿元开发建设连捷温泉世界生态旅游项目。
第三种模式,把崩岗治理成水保生态区。采取“上截、下堵、中绿化”的办法,把生态的区域保护起来,不会再出现水土流失。比如官桥镇塘垅崩岗试验区,对崩岗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植被覆盖率由15%提高到93%以上。
第四种模式,把崩岗治理成经济作物区。采取强度削坡等办法,把整片崩岗群整理成一个梯田。梯田整理完了,有的种茶,有的种水果,有的种树,同时也养殖,进行立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既治理了崩岗,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朱团能告诉记者,变崩岗为工业开发区、变崩岗为生态旅游区、变崩岗为水保生态区、变崩岗为经济作物区,安溪的这四种“崩岗治理”模式全面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成效。这样的模式已成为全国典型,并经全国专家总结、推广。
“六大工程” 建设现代山水茶都
安溪在走稳当前“小生态、大生态建设,崩岗治理”道路之时,已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1号决议”,持续推进“六大工程”,也就是森林安溪建设工程、生态茶园提升工程、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程。
“按照这‘六个工程’全力推进以后,使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友好,就是要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这个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末了,朱团能如是告诉记者,他对安溪的生态建设信心满满。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