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42|回复: 0

[安溪新闻] 安溪大坪“安平楼” 风雨八十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忠诚的卫士 于 2013-5-20 12:16 编辑

本报讯 (记者罗剑生 通讯员洪金示)在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虎脚山下有座两层楼房,叫“安平楼”,系原国民党陆军中将高义的故居,因此又称“将军楼”。近日,记者在高氏后裔的带领下,探访这座历经80余载沧桑岁月的古楼。

楼房精思巧构祈保平安

安平楼占地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两层的石头楼房,远远地看过去,与寻常民居并无两样,若非是房屋主人的身份显赫,这样的房子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安平楼的墙体厚近1米,门板用硬质树木制作,足有10厘米厚。四条粗大的门闩,再加上厚重的双重木门,固若金汤。

在拱门的上方刻有“安平楼”三字,落款为“高选锋题,庚午仲冬1930年建”。年届50岁的高义孙子高冬欣告诉记者,“安平楼”是当时大坪最好的房子,取名“安平楼”,有保一方平安的意思。题字的高选锋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举人,他德高望重,为安平楼题字时已年过古稀。

进入安平楼内部,由于门窗窄小,院进深,楼房的采光较差,不少角落已完全看不清楚,如果有人闯入,很可能找不到北。据高冬欣介绍,安平楼共有房屋20间,如今,房子也已无人居住,只供高义后人祭拜所用。

登上一狭窄的木板楼梯,来到二楼,记者发现跟普通民宅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个房间有三个门,房间里的人可以不通过厅堂,通过外设走廊的串联,在几个房间中自由穿行。楼房的四个角都设有角楼,墙壁有个外窄内宽的枪眼。这样的建筑结构让整幢楼看起来不像是居家所用,更像是一个用于防匪的碉楼。

楼主人曾是抗日勇士

安平楼主人是原国民党陆军中将高义,高义原名高大扁,字子馥。祖籍大坪乡大坪村,其曾祖高生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台北。清光绪五年(1879年),高义出生于台北大龙峒;3岁丧父,9岁失母,孤单一人,只好当童工赚钱糊口;长大后,身材魁伟,臂力过人,留有八字胡,讲义气,重然诺,好打抱不平。他的一生书写了从绿林好汉到民国中将的传奇。

据相关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澎割让给日本,引发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高义等闻讯揭竿而起,组织义勇军,投入抗击日本占领军的行列。

经数年血战,大小战斗上百次,牺牲很大,但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可惜的是,由于后援不继处境非常困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高义内渡,先避漳州,后返回安溪。高义对清政府的无能十分气愤。是年四月在安溪、长泰交界处立旗造反,进行武装反清活动。

辛亥革命后,高义与革命党合作,光复泉州隶属各县,其本人被拥为保安司令,拥兵万余,驻防泉州,统辖8县。驻泉多年,高义严饬所部保护地方,改善市政设施,支持交通建设,泉州至安海的公路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地方绅士和民众称赞高义“貌似威武,实是谦和,是一条绿林好汉”。

1927年,全省的民军集中到福州,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高义移防福州,历任旅长、师长,代行军长职务,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因国民革命军内部变故而卸职旅居泉厦。1930年,高义的眷属移回大坪老家。全族崇仰高义为清官清廉,只领取参议院俸禄,没有私人储蓄,度日维艰,就协力建成“安平楼”,让他能够安度晚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近花甲的高义回到了大坪老家,安度晚年。1942年,高义在大坪乡老家病逝,弥留之际,有“不见台湾收复,深以为憾”之言。据介绍,高义娶有五房太太,共7个儿子,分散在台湾、厦门、安溪龙涓举溪村和大坪乡,如今散居两岸的高义后人常有联系,共修族谱,共同推动两岸民间的交流。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