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7|回复: 0

[安溪新闻] 安溪文庙:孔圣之道 千载传承(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溪文庙大成殿(安溪县博物馆供图)

  核心提示

  安溪文庙俗称孔庙,位于安溪县城南隅(今大同路东侧),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现存建筑为清初重建,是历代安溪人崇祀孔子的地方,素有“秀甲江南”“名冠八闽”之誉。2006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记者 陈灵 实习生 吴志勇/文 林劲峰/图

  雕工精致谨密

  藻井全靠榫接


  进入安溪文庙棂星门,再穿过戟门,恢弘的大成殿矗立眼前,而殿前的4根龙柱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中间两根,呈淡绿色,龙首在上,腾云驾雾,底部波涛汹涌,雕工尤为精细。安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小陈介绍,与另外两根花岗岩圆柱盘龙不同,这对八角石柱盘龙由辉绿岩雕成,龙首在上象征“五爪升龙”,是安溪文庙唯一的一对升龙,与皇宫规格相当。

  步入大成殿,正对孔子塑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颜回、曾参、孔伋和孟轲4尊“四配”塑像,两两相对而立。殿内两侧再配以仲由、朱熹等“十二哲”塑像。不经意抬头,屋顶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木雕美得让人啧啧称奇:云龙神态生动,麒麟肋生薄翼,狮子活灵活现,花草栩栩如生。

  最令人叫绝的要数殿内顶棚的藻井。其正中采用如意斗拱,反复重叠,交替上收,上圆下方,结构谨密而灵巧,俗称“蜘蛛结网”。“这一根根红色的如意斗拱共有108斗,象征一百零八星宿。”小陈说,它们不需要一针一钉,完全靠榫接的方式负荷万斤梁架。在古建筑中,这种形制专用在最尊贵的地方,带有神圣意味,同时还能调节室内温度,防止挂灰落土,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建筑美学。

  历经千年风霜

  重修三十多次


  安溪文庙贯穿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总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自南至北有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衙,东有明伦堂,周围绕以围墙。然而,这并不是一千多年前它最初的样子。

  根据史料记载,自始建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近900年间,文庙历经重建、重修、增建达30多次。其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殿宇因兵乱被毁,重修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文庙再毁于倭寇。清初,安溪文庙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进行重建和维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文庙又经过较大规模的维修。

  新中国成立后,文庙的日常保护和维修工作没有止步。1982年和1986年,省政府两次拨款对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廊、大成殿等按原貌修新。1992年,侨胞李陆大和陈培植捐资,对整座文庙进行全面维修,并在崇圣殿后面重建教谕衙。

  每周诵读经典

  传承儒家文化


  今年5月18日,35位小学生头戴耳麦,腰挂扩音器,为前来参观安溪文庙的游客做讲解。他们经过5个周末的培训和考核,从40多个报名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小小讲解员”。据悉,他们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每周六都会来这里为游客免费讲解。文庙还将陆续吸纳更多的小讲解员。

  “经典诵读”活动从今年1月开始,亦举办了十几次。每周六下午三点半,小学生们一排排坐在棂星门前空地的地毯上,或三五成群,或与父母一同,手持卡片,跟着老师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和经典诗词文赋。

  来源:泉州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