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0月以来,安溪县对部分省道干线公路实施“白改黑”(沥青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有效提升行车安全、舒适性及城市品位。 (刘伯怡 摄)
核心提示
中国茶飘香,中国梦起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百万安溪人民勾画宏伟蓝图再出发,对未来的改革发展信心满满。
安溪,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进入全省十强、再到全国百强,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脱颖而出,名列全国产茶第一县,崛起闽南金三角,正在推动实现最美丽中国梦。
“茶韵安溪”塑气质
随着“安溪铁观音·美丽中国行”三年行动在武汉、北京、阜新成功举行,安溪,这块飘香的土地也跟随安溪铁观音为世人所熟悉。在连绵起伏的茶园中、在清澈的溪流山涧里、在一座座闽南古大厝里,处处洋溢着铁观音的气息,处处绽放着茶乡安溪的芬芳气质。
茶业作为安溪最大的传统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它作为“一号工程”来精心呵护,创下县级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受益人口等多项全国第一,安溪铁观音先后荣膺中国茶界首枚驰名商标、影响世界中国力量品牌500强等诸多殊荣。
近年来,安溪县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等基础管理工作,构建安溪茶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推进茶产业“六化”进程(种植集约化、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化、经营规模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加快建设现代茶业强县,力促茶产业在基础管理、组织形式、品牌营销等方面全面提升。今年秋茶质量提升、价格平稳、产销两旺,制优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为了做大产业,安溪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安溪铁观音的“酵母”作用,延伸产业链,极力发展茶机械、茶包装、茶食品、茶饮料等涉茶工业,提升“茶二产”。同时,把中国茶都的改造提级与海峡茶博园、茶博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成为中国茶业“义乌城”,带动茶贸易繁荣发展,茶叶庄园密布安溪产茶乡镇,带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繁荣。
目前全县茶业已初具全产业链雏形。涉茶项目总投资概算超200亿元,涵盖茶工业、茶旅游、茶会展、茶机械等领域,涉茶行业总产值101亿元。
“产业安溪”壮骨骼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骨骼,"5+5"体系撑起安溪产业骨架。“十二五”以来,安溪坚定实施“一退五进”(“一退”,即整体退出石材行业;“五进”,即进军信息技术、光电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5+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产业骨骼,实现转型提升。
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整合引进三元集发年产400万吨旋窑水泥技改项目;出台推进民企“二次创业”、扶持工艺业发展等一揽子政策,推动企业技改扩建,茶产业、建材冶炼、家居工艺、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集群发展。三安钢铁等50多家企业技改扩建今年陆续进入投产期,有15家企业产值、税收增幅超过50%。
安溪近年来打造的新兴产业颇为引人注目。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已上升为“省部共建”战略项目;湖头光电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5家,基本形成涵盖“衬底-芯片-封装-应用”的集群发展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模式,湖里区、思明区计划在安溪规划建设福建安溪经济开发区“湖里园”、“思明园”,并引导部分工业企业集体迁移入驻,目前正在抓紧洽谈,近期有望签订开发框架性协议。
“美丽安溪”展形象
在城镇建设中,安溪采取“中心城区抓提升、两大新城抓提速、其他乡镇抓提级”措施,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加快“一中心两新城”建设,全力打造“有深厚内涵、有区域特色、有现代品位”的新型城镇,力争“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5%以上,全面展示大茶都魅力。
中心城区立足“打造节点、提升功能”,给美丽安溪“修面洗脸”。实施“六个三”工程(即三条快道、三条慢道、三个广场、三个馆群、三项整治、三个片区改造),建设涝港城市文化广场、金融行政服务中心、城西拦河闸等一批城市节点和重要商圈,组团推进参洋、圆潭、光德等一批片区开发,启动实施一批旧城“洗脸式”改造、“白改黑”、景观整治工程,力争至“十二五”末,建成区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以上。
两大新城立足“基础先行、撑开框架”,为美丽安溪“穿上盛装”。加快新城主干路网建设,配套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迅速拉开新城架势,加快集聚商气人气,力争“十二五”末,南翼新城建成区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以上,湖头新城建成区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以上。
其他乡镇立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穿衣戴帽架眼镜”。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加强规划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打造一批茶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建设一批城市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田园风光新农村。同时,规划发展一批高速公路“道口经济区”,打开内安溪门户,盘活经济发展腹地。
三大阵容,形成112个城建重点项目,“洗脸修面、穿衣戴帽、架眼镜”,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88.76亿元,占年计划(98.46亿元)的90.15%。中心城区金融行政服务中心、永隆城市综合体、城西拦河坝等现代商圈和城市节点加快形成,南翼新城滨水绿道、环东路以及湖头新城河滨公园、三安幸福小镇等项目进展顺利;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有序推进,国家生态县创建通过国家环保部技术评估,创建省级“优秀旅游县”顺利通过验收。宜居宜业宜游,大美安溪魅力彰显。
“民生安溪”显内涵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目标,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教育优先、社会保障、文化惠民、医疗健康等民生工程,构建“全民保障、全面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要富先富教育,教育是民生之本。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8所,增加学位1.18万个,县直小学扩至16所;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34所,增加学位1.63万个;所有高中校100%实现达标验收;两年多来,208个“校安工程”全面完成,有望提前一年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
做足健康大文章,医疗是民生之需。加快县医院住院综合楼、中心卫生院等项目建设,两年城区病床位增加2000张以上,持续扩大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覆盖面,统筹做好人口计生、造福工程等工作,突出民生民利,茶乡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教育富了,医疗保健做足了,安居便是民生之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打好生态牌,创建国家生态县。按照“面上抓整治、点上树典型”的要求,扎实开展“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加大“治垃圾、治污水、治裸房”力度,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出台县人大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号决议”,扎实推进四绿工程,规划建设“两侧一重山”林分彩化绿色景观走廊,深化城乡环境“点线面”攻坚行动,健全垃圾收转运体系,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6.1万亩、造林绿化29.4万亩……纯净空气、碧水蓝天,让安溪呼吸更顺畅,安溪人幸福感大大增强。
“慢城安溪”具风范
当你从高速路一路飞快驶来,进入安溪境内,青山绿水间忽现:蜿蜒起伏的丘陵间层层叠叠的茶园,如绿锦般铺满沟壑山谷;白墙黛瓦的闽南古民居点缀其间,三两农民在自己庭院,悠闲品茶聊天;处处茶香袅袅……让你一下子进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世外桃源。
慢城安溪围绕“慢生活”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投入1.5亿元,完成建安大道两侧景观立面改造和县城夜景工程改造;先后投入10多亿元,建设龙津公园、凤山森林公园、金钱山公园、河滨公园,林地绿化率达90.1%;投入3亿多元,建设大龙湖诗词长廊、茶都木栈道、湾美景观长廊、茶文化长廊、自行车道、步行道;县城电影院播放数字电影,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让市民和游客享受都市“慢生活”。
高速路让游客享受“慢生活”更便捷。“十二五”期间规划有沈海复线、莆永、厦沙、泉三高速连接线四条高速通过安溪县境内,金安高速正式通车,莆永、厦沙、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等高速路也将陆续建成,总长150公里,设有11个互通口。实施县城至仑苍和龙门的省道“白改黑”工程,完成铭选大桥拓改工程;加快景区出口道路交通建设,做好清水岩景区部分道路改造和防护栏建设,对外交通网络和景区交通发达便捷。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安溪县累计投入30多亿元用于道路、园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溪的区位、人文、生态、后发等综合优势全面凸显,大集团、大企业纷纷看好安溪、投资安溪,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惠普、IBM和上市企业三安光电、珈伟光电等一批大项目,总投资超150亿元。
慢城安溪,厚积薄发。2012年,安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2009年的基础上均实现大幅增长,全县生产总值从248.95亿元提高到350.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78.85亿元提高到490.37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从13.78亿元提高到26.72亿元……
茶韵安溪香飘远,梦想中国蓝图现。安溪,伫立海西以西,崛起闽南金三角,正在推动实现最美丽中国梦的蓝色海洋里,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来源:泉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