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坚博士(中)
昨日,从大洋彼岸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时间4月29日晚,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51届全体院士年会宣布:陈志坚博士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志坚,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今年48岁,1981年从安溪一中高中毕业。2005年至今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志坚的父母平时生活在安溪和厦门。陈志坚每年都会受邀回国讲学,他的两个女儿均在美上学,长女考入美国名牌大学,上高中的次女去年获得被誉为美国高中生的最高科学奖西门子数学、科学与技术奖。
13岁写作文要“志攀高峰”
陈志坚老家在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小时候,他的父亲在南平工作,母亲在南斗小学当民办教师。陈志坚是家中老大,他一边读书,还一边帮助母亲照顾两个弟弟。当时,他帮母亲做得最多的是挑水,一挑就是十年,直到入大学前一天。
1979年秋季,13岁的陈志坚进入安溪一中。“他个子不高,总是背着个大书包,里头装很多书,一有空就读书。”在班主任杨化允老师眼中,陈志坚勤奋刻苦、专心致志。
“他性格沉着坚毅。”语文老师、安溪一中原副校长陈长发说,高中时的陈志坚话语不多,学习专注,打小就树立志向,有个人奋斗目标。陈长发还记得,陈志坚写的第一篇作文“主题为‘到校印象’。他分成四个小节来写,其中一节写参观图书馆,小标为‘志攀高峰’,才13岁的他就懂得知识就是力量。”
大学在五平米广播室埋头苦读
1981年,陈志坚从安溪一中高中毕业,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家里花了40元买来一台二手录音机,让他带去大学学英语。此后,他坚持每天跟着录音磁带读上一个小时左右的英语。
大学期间,他的勤奋与执著感动了老师,老师特别让他在教学楼楼梯底下一个仅5平方米的小广播室晨,利用课余时间埋头苦读。
1985年,陈志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福建师范大学余宝笙教授指导的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外语成绩居全省研究生第一名。后来,他又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陈志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给父母写信,一口气写了六张信纸,其中一句话,让父母牢牢记在心中:“幸好小时候吃那么多苦,现在才能耐得住如此大劳”。
在美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共事
1991年,陈志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圣地亚哥的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起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2005年至今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该研究所有15位研究员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
陈志坚在生物医学上贡献突出。1996年起,他在世界一流刊物《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各国科学家引用2万3千多次。他曾先后获得美国海克曼化学奖(2005年度)、杜奈尔科学奖(2007年度)、美国科学院杰出科学家奖(分子生物学)(2012年度)。
如今,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为中国、为家乡泉州再一次赢得世界级荣誉。
(来源: 泉州网-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