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公益能走多远 一个只送不卖的馒头的故事(详见早报8月15日A02-A05版报道),将民间公益推到了公众舆论的前沿。参与公益行动的人,都梦想着远景,虽然困难,却一步步向前—— 这个存在于贫困人群身边的免费馒头,折射着民间公益的影子。 大爱,这个饱含温暖和感动的词语,一次次地被用在一些救助活动之中,也让公益慈善行动,立体而充满感染力。除了官方慈善机构的救助,民间公益力量的接力,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但是,民间公益力量却无法摆脱“草根”的身份,尽心尽力,却不得不面临艰难、尴尬的处境。 行动 筹划公益 不忍希望破灭 “其实成立爱心组织,很多发起人的出发点很单纯,更大限度地去挖掘民间慈善力量,更多地去帮助一些人。”一位爱心机构的负责人说,这是很多公益人的心声。 8月8日,一场大型的书法慈善义卖在泉州南音艺苑举办。这场活动由泉州大开元寺扶贫救灾公益协会发起,义卖时间1个多小时,30多幅字画拍得16.5万元,在媒体和爱心人士的见证下,主办方将善款交到受助人手中。 8月11日,在南安水头,爱心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正在为一个患病的求助者开展募款活动,一个上午的时间,募集了2万多元的善款。求助者家境贫困,需要筹一笔5万元左右的手术费,爱心公益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少隆告诉记者,协会正在积极筹划,可能于近期再开展一场活动,帮助求助者完成心愿。 当听到安溪林友滨因突发脑出血住院,民间公益力量随即行动起来,多个爱心机构纷纷捐款,送去9000元爱心款。在海西公益联盟的一个爱心行动专题上,捐款的情况滚动播出,接受外界的监督。 这只是最近发生在身边的几例公益行动。当你去阅览一段时间的报纸,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救助故事,会让人肃然起敬。当一个求助人的不幸遭遇,通过各种途径散播开来,越来越多的爱心机构,尽己所能地介入、帮助,又影响着更多的爱心人士,同体大悲,加入到救助之中。 在这些公益行动中,总少不了一些草根公益力量的身影。他们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他们就在身边:爱心妈妈协会、泉州义工、海西公益联盟、真情在线、LP组织…… “求助人遇到了困难,他们会尽可能地寻找救助的力量,官方的、民间的,只要有人愿意帮忙,这可能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苏少隆说,每一个爱心机构,往往都舍不得去让这么一点希望破灭,这也是志愿者和义工们不懈努力的最大动力。 困局 求助太多 募款常找熟人 对于很多受到帮助的人,他们不关心这些机构是不是有经过登记注册,他们时常分辨不清到底是哪个爱心组织,在这么真诚地帮着他们。 但对于更多草根公益机构,这一份爱有时却很无力。 LP是卓越营救行动的简称,这个爱心组织2010年在厦门成立,成员大多是泉州人,大部分的活动也在泉州。他们将爱心行动作为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也因此不断地“繁衍”出分支来,从LP1一直到现在的LP14,成员有500多人,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和行业,组织着公益行动。 “做义工时,常被怀疑。官方的一些支持也不够。”LP11负责人是小陈,他自己在经营服装批发,原本他的团队有8个成员,最后两个人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大家都是兼职在做公益,很多人没有那样的精力和时间”。 今年年初,他们在安溪龙涓做一场较大型的助学活动,为37个贫困学生资助学费。刚好是新茶上市的季节,小陈和团员们去找茶农进茶,然后大家去义卖。卖得的钱扣除成本,将利润作为爱心资金。最后,这些茶大多是卖给了身边的亲朋好友。 四五个成员利用节假日,抱着捐款箱,在泉州市区各个门店去发动,仅筹到几百元。 小陈说,最后还是发动身边的人,通过各自的人脉,找亲戚、找朋友,最后争取到了一些企业家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余下学生的学费,则由团队来负责。 这并不是个孤例。海西公益联盟今年3月份成立,包括召集人在内,有30多人,他们更渴望做的,是倡导公益的精神。负责人傅先生说,在这个团队里,发起人将经营的利润拿出部分,建立公益基金救急。 “经常才帮完一个对象,又有一个对象找上门来,最后,募款的对象,转来转去还是以前的那几个,自己都不好意思。”许锦全说。从2008开始,她不停地在一些病患救助和助学、助老的活动中奔忙。她的公司也交给了朋友经营。 “放在心里的爱,要传递出去。虽然只是一点点草根力量,也被看到,最后形成强大的力量。”LP11负责人小陈说,参与公益行动的人,都梦想着远景,虽然困难,却一步步向前。 身份 注册受限 缺行政部门“主管” 获得民政部门的登记注册,得到身份的认可,成为不少草根公益尤为渴望的事情。 泉州市民政局审批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未经批准设立的机构,是没有募捐资质的,没有募捐的资质所进行的募捐活动都属于违法。 “贵州山区午餐计划”与贵州省青少年基金会达成协议,才解决了公募资格,而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也与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合作,资金统一由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管理,解决了公募资质。 傅先生说,海西公益联盟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与相关部门沟通,希望能够登记注册。 许锦全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已经向民政部门提交希望注册成立“爱心妈妈协会”的申请。“难度很大,找不到挂靠单位,就意味着没有主管单位,就没办法申请。” 挂靠单位是这些草根公益力量要寻求正名最大的障碍。许锦全找了不少机构,至今还没有一个挂靠单位。 按照《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组织要有行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才能获得登记注册。更多的政府部门一般不愿意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这也导致大部分草根机构要想获得正式资质困难重重。 审批科负责人介绍,在泉州市一级登记批准成立的慈善类机构,唯有泉州慈善总会1家,而爱心类机构没有。泉州大开元扶贫救灾公益协会、爱心公益协会分别登记在县(市、区),而其他的草根公益组织,都没有登记获批。 坚持 规范透明 让爱心持续 “这些爱心机构发挥的作用很大。虽然做的都是善事,但是还是要规范、透明,缺乏监督导致出现问题的话,那是对社会爱心力量的打击。”民政局一工作人员说。 苏少隆则概括认为,不少公益组织登记的成员,来来去去,最可贵的还是要坚持,透明、务实、坚持地做,这样才能保持公益力量的持续和繁衍。 “主要问题还是募捐资金的去向问题,如何保证不会被私用或截留?对于一些募捐的行动和爱心人士的捐款,整个过程需要有监督。” 在网络募捐中,不少发起人即时地通过官方网站公布收到的爱心款以及这些款项的去向,这也被认为是草根公益组织取信爱心人士、争取更大支持的根本。 而对于大多数的草根公益而言,他们渴望着被认可,被支持,有更大的力量,体现在一次次的救助与帮扶之中。“草根与官方,完全可以结合,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为所做的事,出发点是一致的,最终受益的还是求助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