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3|回复: 0

[安溪新闻] 安溪惊现“百家碗”墓续 “百家碗”疑为百家千丁供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碗墓中出土的顶珠

“百家碗”墓中挖出的青花瓷碗

林美莲(右一)向记者介绍瓷碗的制作工艺,判定年代。

2008年在洛阳镇发现的碗墓(朱彩云/摄)


    早报12月29日A20版报道了安溪官桥洪塘王姓后裔,在城厢镇光德村迁移祖先坟墓时,发现了这是一座由众多青花瓷碗堆砌的“百家碗”墓。http://www.daanxi.com/thread-7479-1-1.html

    昨日,记者再次来到安溪,与安溪县文管办副主任林美莲一同探究“百家碗”墓背后的故事。

    瓷碗为康乾时期所制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双圹墓,方形墓室四周密密麻麻镶嵌了好几层青花瓷碗。

    林美莲用小刀片轻轻刮下了7块完整的瓷碗带回文管办研究。洗去表面的糖水灰,几块瓷碗的釉色清亮、花纹精细、制作工艺成熟,可基本判定瓷碗是属于康熙到乾隆时期所制。

    据介绍,碗墓是中国某些少数地区特有的墓葬习俗。

    当有名望的人死后,各家各户拿出一个碗,好让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

    “这座碗墓的瓷碗数量非常大,应该是每家具体到每丁一人出一个碗,才能有这样的规模。所以这座碗墓应该叫‘百家千丁碗墓’。”林美莲说,“能让全村一丁出一个碗,足见古墓主人在当地的名望。”

    “让亲人到阴间有饭碗”

    碗墓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心,有的人说,是为了“让亲人到阴间也有饭碗”。

    泉州博物馆陈馆长介绍,有种说法是,老人过世,子孙为了让老人在阴间能够交上朋友,就垒碗墓供老人和朋友在阴间吃饭。

    至于此座碗墓的由来,墓主后裔介绍,传说是各家为了让祖先保佑子孙的繁衍,王姓村民一家都出了一碗糯米、红糖拌成的糖水灰用来垒墓。

    墓主为清初王尚志

    据介绍,这座“百家碗”墓的主人是王尚志。

    昨日下午,在墓主后裔王金乙家中,记者看到了王姓的族谱。据族谱记载,王尚志是王姓第十三世子孙,生于康熙壬申年(1692),死于乾隆乙卯年(1759),是清初康熙年间的太学生。王尚志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王钟声,也是太学生。

    在族谱上,王尚志的妻子卓氏只有生辰记载,但“卒无记”。

    安溪县文管办有关人士推测,很可能是这家女主人早于丈夫去世了。

    安溪官桥王姓子孙为何会在相隔十几公里外的光德里外姓村落下葬?文管办表示,有两种可能:一则是因为风水问题,在此买地。“这也可以看出王姓家族家底殷实、身份显赫。”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王尚志对光德里这个村落有恩德,村民感激遂提供土地供其下葬。

    墓主可能官拜七至九品

    在“百家碗”墓中,除了瓷碗,还发现了一颗顶珠。

    据后裔王金乙等人说,顶珠是在夫妻双圹墓中的男子墓穴,即王尚志的穴位上方发现的。

    “这个顶珠很关键,清朝官员的身份地位就显示在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和顶珠下面的花翎。”文管办有关人士说,若是在女子墓穴发现,顶珠则为装饰品。若是在男子墓穴,就可判定是一位官员。

    在上香祭祖后,王金乙小心翼翼地拿出已供奉起来的顶珠。但可惜在清理碗墓时,后裔们没有注意到顶珠的细部构件,辅助判定官位的花翎不见了。“这个顶珠是7件套,再加上一根螺丝。”研究人员刮净泥土,又敲了敲小圆球细听声色,“应该是红铜镀金材质,估计是官拜七至九品的官员”。

    相关链接

    泉州多地有碗墓

    洛江梧宅——陈三的故乡曾发现过碗墓,南安丰州夹烧寨附近也出现过碗墓,而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也有一座古老的碗墓,如今安溪又发现一座碗墓……

    这些碗墓,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宛如散落的珠子,有待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较清晰、系统的研究。
    其实,泉州葬俗中,将一沓沓碗放入墓中作为殉葬品,并不鲜见,如施琅墓中就有,但是,以碗砌墓,即我们说的碗墓,就真的很少见。

    碗墓也是一种葬俗,较普遍的说法诸如:一,“饭碗说”,这是为了让亲人死后也有饭吃;二,“子孙说”,认为碗墓能保佑子孙兴旺;三,“加固说”,有如闽南海边部分房子曾加入海蛎壳一般,认为糖水灰加上碗,能加固墓壳,且更加美观;四,甚至还有“窑址论”,认为与生产窑址有关。

    泉州各地这些碗墓的发现,为泉州墓葬风俗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朱彩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