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46|回复: 0

[安溪新闻] 安溪关帝庙文化独具特色,在我国分布最广、数量众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6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讯 (记者傅仰儒)在我国众多民间信仰中,关帝信众分布全国,影响深远。作为关帝文化传播和信仰的主要载体,关帝庙在我国分布最广、数量众多。

关帝信仰自北宋年间由北方传入闽南,在我县落地生根,成为我县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在我县,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关帝庙,主要集中在蓬莱、尚卿、湖上、湖头等乡镇,形成了关帝信仰文化圈。关帝信仰在我县传播发展过程中,和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关帝庙文化。

铜锣庙:见证汉畲团结友好

在我县,最具文化底蕴的关帝庙当数位于湖上乡盛富村铜锣寨的铜锣庙。铜锣庙管理人员钟民山介绍,铜锣寨以寨顶宽广平坦,酷似铜锣而得名,铜锣庙内供奉关帝及其两部将关平、周仓。

铜锣庙两进五开间,看似不起眼,却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铜锣庙的来历。相传,一天夜间,常乐里举口乡(今剑斗镇举口村)一个祀奉关帝的香炉飞往铜锣寨,群众认为这是关帝显圣而自寻胜地。乡民乃倡议以铜锣寨为据点,联合周围社里,结成盟社,共同抵御匪患。于是,八社村民就在铜锣寨寨顶香炉处建庙宇,取名铜锣庙,祀奉关帝,祈求神明庇佑。

同时,八社村民于庙中盟订,约定不分社里大小,一社有难,八社支援,以锣为号,共御外患。自此,一有强盗、匪徒入侵,则以铜锣庙鸣锣为号,四方云集呼应,携带枪械,迅猛扑向匪徒,枪声喊声威震八方。由是,远近匪徒闻风丧胆,不敢来犯。

钟民山告诉记者,八社中,盛富村的钟氏、横坪村的蓝氏属于少数民族畲族,而其他社里的群众为汉族,他们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匪寇。长期以来,他们共同信仰关帝,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相互融合,如同一家。关圣大帝成为铜锣八社畲、汉两族群众的“保护神”,铜锣庙也见证了汉畲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过程。

登山关帝庙:珍藏红色记忆

在蓬莱镇登山村,有一座关帝庙,当地信众俗称“登虎榜关帝庙”。

登虎榜关帝庙坐落于登山村村口一座小山岗的最高处,扼守该处,便可控制全村。关帝庙原来是石构二层式建筑,第二层用木板铺设,里面奉祀关帝,庙外建有石砌环护围墙,可用于军事防御。

登虎榜关帝庙赢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段红色革命有关。熟悉这段历史的老人傅清泉告诉记者,登虎榜关帝庙曾经是中共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的重要活动据点。1932年4月,漳州游击队军事干部陈凤伍奉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之命,到安溪组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并任队长。红二支队在陈凤伍带领下,以登虎榜关帝庙为活动据点,先后袭击了金谷公路局、蓬莱田亩局、蓬莱区公所和上智民军炮楼,给地方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

当时红二支队队长陈凤伍所题的“瘴气乌烟染世界,热血扫平净光明”对联,现仍完好保存在关帝庙中。登虎榜关帝庙是红二支队在安溪活动的主要地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也是我县申报中央苏区县的重要根据之一。1996年12月30日,登虎榜关帝庙被安溪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头关帝庙:妙联佳对显忠义

湖头关帝庙旧称忠义庙,位于湖头溪西岸,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湖头进士李懋桧兴建,后来李光地的祖父李先春献田作为庙产。关帝庙的管理人员叶仲实说:“李光地的祖父尊崇关帝忠义的品格,这对李光地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李维坤、李维凝重修关帝庙,历史上湖头关帝庙香火鼎盛,但也没能躲过文革的洗劫。1996年,湖头乡民集资重修关帝庙,现存的关帝庙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

湖头关帝庙最大的特色是雕刻着众多关于关羽的对联,这些妙联佳对诉说着关羽叱诧风云的一生和忠义的品质。叶仲实介绍说,大门前柱上的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气同天。”赞颂关羽的志向和功业可比日月苍天。大殿四支巨柱上的两副楹联:“忠诚无畏,单刀会鲁肃;义正勇为,匹马斩颜良”、“骑赤兔,挥金刀,神威赫赫;镇湖山,嘘蓝水,佛法滔滔”。大殿上方“山西夫子”的横幅和“皇明嘉敕”金字大匾,表明关云长受过皇帝的敕封。

此外,庙中还有“忠正皇皇诛腐恶,义师凛凛护贤良”、“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等楹联,无不展示关羽忠义的品质和英勇的神威。

      来源:安溪新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